用户中心

第十一届特铸年会暨第五届复合材料会议纪要(2006-郑州)


 

第十一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

第五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铸钢及熔炼学术年会

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重有色分会技术交流会

会议纪要


 


第十一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铸钢及熔炼学术年会、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重有色分会技术交流会于2006812日至16日在中国中原重镇——郑州隆重举行。

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特种铸造及非铁合金专业委员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铸钢及熔炼专业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重有色分会、郑州大学、《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主办,《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郑州大学承办,河南省铸造学会、河南省物理学会、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宁波铝台精机有限公司协办。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技术论文160篇,由《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社编辑、出版了论文集。

来自中国内地26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得到郑州大学以及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宁波铝台精机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为会议的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全体代表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热烈的气氛中,会议于813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傅恒志出席了开幕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教授吴申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铸钢及熔炼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姜启川,《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主编袁振国主持开幕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特种铸造及非铁合金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郭景杰致开幕词,郑州大学校长、教授申长雨致欢迎词,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翟启杰、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重有色分会副会长杨勇、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明生、宁波铝台精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四清在会上讲了话。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大会学术交流。首先走上演讲席的傅恒志院士作了题为“凝固科学技术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介绍了当前凝固材料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凝固科学技术主要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和一致赞誉。随后在813日和14日大会上演讲的有,东南大学教授吴申庆吉林大学教授姜启川、华大学教授李言祥、山东大学教授边秀房、郑州大学教授关绍康、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铜业部主任王碧文、中南大学教授田荣璋、重庆大学教授龙思远、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邦盛、中国兵工学会挤压铸造专委会主任、兵科院宁波分院研究员齐丕骧、吉林大学教授赵宇光、上海大学教授翟启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立亮、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赵九洲、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李廷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邢书明、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专委会主任谭德睿、郑州大学教授刘忠侠、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苏彦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严有为、暨南大学教授李卫、东南大学教授潘冶、上海大学教授毛协民、福州大学教授傅高升等25位专家和清华大学博士刘源、汤彬等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这些报告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复合材料、铸钢及熔炼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获得了代表们的高度评价。

814上午,在轻有色、铸钢和重有色、特铸、复合材料和半固态加工4个分会场,全面展开了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60多位代表宣读了论文。一批工厂作者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何大川、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武汉琦、宫林松、重庆建设集团王公平、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魏芳、上海万泰铝业有限公司刘庆德、四川莱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唐生渝、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赵旭平、广东鸿图科技有限公司刘后尧、湖北3611机械厂卢功辉、承德司达石油装备开发公司李延东、内蒙古北乡重工业集团郭凌、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梅恒星、余学涛、张敬华、海亮铜加工集团聂勇、沈阳造币厂赵峰、张启臣、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张洪、陕西精密金属集团张御天、高新张铜有限公司李跃群、金龙集团仓环铜业有限公司郭莉、江苏万宝铜业集团钟致政等的论文引起了关注。代表们涌跃发言,相互探讨,气氛热烈。

814下午,全体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郑州大学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对郑州大学在材料物理和橡塑模具领域的先进研究装备、仪器仪表设施以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示赞赏和钦佩。

会议期间,813日和14日两个晚上,分别举行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特种铸造及非铁合金专业委员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编委会的委员会议。

经过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会议,将特种铸造及非铁合金专业委员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铸钢及熔炼专业委员会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重有色分会技术交流会合在一起召开,是一次高水产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会议,也是对近年来中国在特种铸造、有色合金、复合材料、铸钢及熔炼等方面科技成果的一次大检阅。

凝固科学技术方面,回顾了从液固相变形核理论、晶体界面生长动力学理论成分过冷理论界面稳定性线性动力学理论、共晶生长理论、枝晶生长边缘稳定性理论快速凝固晶体生长理论的建立,到现在的凝固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介绍了优质铸件铸造过程与凝固组织模拟、定向凝固、快速凝固、深过冷凝固、电磁场凝固、空间凝固、高压凝固等典型凝固技术,以及各种新型和超常领域凝固过程研究的现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指出“复杂键合材料凝固特性界面动力学、相选择、组织选择、对流效应(宏区/微区)、多元多相合金凝固规律、多元非金属体系凝固特性、特定晶向强制生长规律及控制、凝固过程与组织数值模拟仿真等”是定向凝固科学技术今后发展方向与重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和讨论

特种铸造方面,介绍了压力铸造、金属型铸造、精密铸造、壳型铸造、连续铸造、电磁铸造、艺术铸造、半固态加工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生产技术,从工艺、模具、设备、检测与控制、计算机数值模拟、CAD/CAM/CAE以及铸造缺陷分析与防止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压力铸造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有关压力铸造的20多篇论文,讨论了铝合金、镁合金压铸的工艺与模具问题,如PQ2图的应用、压铸自动梯级踏板的开发及生产、涡轮压铸模的设计、摩托车车盖压铸模关键参数的确定、压铸用热作模具钢的高温磨损特性研究等;阐述了低压铸造的工艺及装备状况,如电动机机座的低压铸造工艺、车轮低压铸造控制技术、汽缸盖低压铸造缺陷的防止、砂型/金属型两用低压铸造机的研发与应用等;交流了黑色及有色合金挤压铸造技术,如合金钢的挤压铸造技术、大高径比铸铁的挤压铸造技术、挤压铸造件的缺陷分析及质量控制、接触网及楔形夹零件的挤压铸造模具设计等;探讨了大口径耐水压薄壁舱体的差压铸造工艺。有关半固态加工的10余篇论文,涉及到半固态组织的形成与演变、坯料和浆料的制备、二次加热工艺、加工成形等。此外,快速原型与石膏型相结合的精密铸造、无人机缸体的金属型铸造、压缩机前端板的壳型铸造、结晶器在水平连铸中的应用、水平电磁连续铸造、磁铸造的磁场分布、大陆艺术铸造近年的发展等,也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轻有色合金方面,论文数量创本次会议之最,达到50余篇,对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传递了许多新的信息。铝合金领域,阐述了铝合金熔铸过程中的遗传现象,探讨了共晶、亚共晶、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电解铝硅合金、电解低钛铝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铝合金的熔炼、精炼、熔体净化、变质和细化、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的最新成果;镁合金领域,介绍了铸造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耐蚀、高强高韧、阻燃、耐热、储氢等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研发现状及应用前景,报道了镁合金轮毂的结构设计及生产技术应用成果;钛合金领域,着重介绍了生物钛合金、医用钛合金材料组织与性能的研究状况,阐述了中温时效对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双程记忆效应的影响。

重有色合金方面,铜及铜合金领域的论文多达38篇,集中介绍了一批在工厂生产现场获得应用的技术和经验,报道了部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在对黄铜、紫铜、铍铜、硫铜、碲铜、无氧铜、强化铜及铜板、带、管、棒、线、箔生产工艺探讨和新材料开发研究的诸多论文中,介绍了各种熔铸技术、材料分析检测技术、产品性能优化及缺陷防止技术,阐述了粉末直接氧化法制备弥散铜氧源的新工艺、高强耐磨复杂铝黄铜的熔铸工艺、高强高导新型电极合金材料的生产工艺、添加稀土对改善铜锆铬合金性能的影响及铜锆铬合金异型材的生产工艺、新型含砷耐腐蚀抗失锌环保铜合金的生产工艺、引入纳米三氧化二铝微粒对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等。

铸钢和特种合金方面,介绍了模具钢、高硅钢、高硼钢、铬钼钢、锆基合金、镍基合金、超细晶合金、偏晶合金、非晶合金等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铸钢领域的相关论文,报道了新型高寿命、低成本热作模具钢,分析了影响高硅钢断裂韧度的因素,探讨了改善高硼钢硼化物形态的方法,介绍了对铬钼钢低温冲击性能的研究与评价结果,阐述了高速钢坯料的制备工艺。特种合金领域的相关论文,报道了在高温高压下对锆基合金进行冲击波淬火制备大块金属玻璃的方法,阐述了液态不混溶合金快速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三氧化钨对镍基合金激光熔覆层的影响,探讨了对流对偏晶合金凝固的影响,对比阐释了试验条件对非晶合金DSCTG测量的影响、介绍了高温合金双性能铸造整体叶盘的热处理制度,综述了多主元高熵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特点。

复合材料方面,在近20篇论文中,讨论了各种铝基、镁基、钛基、铜基、铁基、钼基、锆基、非晶、钠微米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介绍了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燃烧合成法、激光熔覆原位合成法、压铸法、挤压铸造法、压力浸渗法、无压浸渗法、粉末冶金法、热等静压法、半固态触变成形法等制备复合材料的某些关键技术,对复合材料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相关论文,综述了碳纤维增强锆基块体非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阐述了铝镁基互联通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探讨了磁化学熔体反应原位合成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及反应动力学机制,分析了快速凝固复合陶瓷显微结构与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介绍了多孔金属材料的设计理念与制备技术、超声处理对金属铸件的细化机理、计算机在特种铸造、有色合金、复合材料、铸钢中的应用技术等。 

代表们强调指出,这次会议交流的论文数量大,仅在会上演讲和宣读的就有约90篇,信息密集,内容新颖,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高。论文中,既有一批展现科技前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包括一些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论文,又有许多切合生产实际,指导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论文,基本上反映了本学科学术和技术的总体水平。

    代表们普遍认为,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既有老一辈专家、学者,又有中、青年科技人员博士、硕士研究生;既有教授、博导,又有总经理、总工程师;既有学术团体、行业组织人员,又有传媒人士,体现了产、学、研三方对参与学术交流和推进技术合作的浓厚兴趣。代表们济济一堂,显示出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高校、院所、企业相互交流,为会后的进一步合作带来了契机。

   通过这次会议,代表们对相关专业联合办会产生的积极结果表示认同,希望今后继续采用这一办会模式,并且相约两年后在下一届学术年会上再见。

 2006年8月16于郑州

Copyright(C) 第十二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