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
综合推荐区

【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联合主办 | ACM出版 | EI(核心),Scopus检索】第四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风险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ICBAR 2024)

【检索类型:EI Compendex、Scopus、CNKI、Google Scholar | EI 检索快速稳定】第四届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国际会议 (ITEI 20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丨SPIE独立出版丨已确认ISSN号】第三届智能机械与人机交互技术学术会议(IHCIT 2024)

【IEEE出版,浙江省高校主办 | 连续数届实现EI和Scopus稳定检索!】第四届电气工程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EEMT 2024)

【EI核心、Scopus | 往届均已于会后五个月内完成检索】第四届计算机、遥感与航空航天国际学术会议(CRSA 2024)

【高录用快检索-EI,Scopus两大数据库实现双检索!】第三届先进机械电子与电气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MEE 2024)

2024年土木工程结构与混凝土材料国际学术会议 (CESCM 2024)

【 高录用,快速见刊 | 往届均已见刊检索】第八届可再生能源与发展国际研讨会(IWRED 2024)

【SPIE独立出版 | 长春理工大学主办,过往4届均已见刊 EI、SCOPUS检索)】第五届计算机视觉和数据挖掘国际学术会议(ICCVDM 2024)

2024年亚太计算技术、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CTCNet 2024)

【ACM 独立出版 | ISBN:979-8-4007-1027-8 | 高录用稳EI检索-管理学、计算机方向均可投递】2024年大数据与数字化管理国际学术会议 (ICBDDM 2024)

【ACM出版 | EI检索】第13届亚洲膜计算会议(ACMC2024)暨  2024年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自动化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LPRAE 2024)

【EI核心,Scopus检索 | 重庆交通大学支持】2024年检测监测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CDMS  2024)

【稳定ACM出版|EI检索|线上线下结合】2024年第五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 2024)

【IEEE精品会议,已确定ISBN号,见刊检索有保障!】第七届机电一体化与计算机技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CTE 2024)

2024年IEEE第五届控制,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CCRIS 2024)

【中南大学主办 | EI (核心) , Scopus检索】2024年智能驾驶与智慧交通国际学术会议(IDST 2024)

2024年第三届算法、数据挖掘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4)

2024年第七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4)

2024年IEEE亚洲先进电气与电力工程会议(ACEPE 2024)

2024年第二届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国际会议(CECCT 2024)

2024年第七届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4)

会议展示区

【多届会议历史】第六届结构抗震与土木工程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ICSSCER 2024)

【SPIE出版、高录用、快检索、往届均已检索】第六届无线通信与智能电网国际会议(ICWCSG 2024)

【IEEE出版 |  广东省高校联合主办 | 往届均已见刊检索,稳定快速!】第六届物联网、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oTAAI 2024)

【河南省科学院、河南大学、中原科技城联合主办 |SPIE出版,EI Compendex, Scopus稳定检索】第二届遥感、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RSMG 2024)

【IEEE官方列表会议,EI, Scopus稳定检索,往届均已检索,最快会后4个月EI检索】第三届半导体与电子技术国际研讨会(ISSET 2024)

2024年第六届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 (ICCS 2024)

2024年教育创新国际论坛(IEFI 2024)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唐志尧教授团队和合作者揭示影响人类聚居区古树长期留存的关键因素

2024/04/09

古树是人类聚居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为人类提供了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恢复、供给生产生活资料以及承载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等服务。在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区,古树也是当地重要的自然记忆。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具有几千年的人类开发历史,目前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城镇或乡村保存了大量的古树(图1),是人类聚居区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影响下,古树面临前所未有的衰退,如何有效保护古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解答制约古树在人类聚居区长期留存的因素成为古树有效保护的关键。

1.jpg

图1. 保存在人类聚居区的古树。图a为位于湖北省利川市的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古树;图b为位于重庆市南川区的银杏(Ginkgo biloba)古树;图c为位于贵州省务川县的楠木(Phoebe zhennan)古树(照片来自黄力和杨永川教授)

近年来,在各级林业部门的努力下,我国进行了多轮次的古树清查,积累了大量的古树资料,为回答上述相关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基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志尧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收集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和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树龄100年以上古树的分布、丰度、功能属性以及人类利用属性等数据,建立了涵盖中国1925个区县、1580种、近180万株的古树数据库(图2)。

2.jpg

图2. 数据库中具有古树数据区县的地理分布(A)以及典型的人类关联古树(B)和自生古树(C)。图A中红色虚线为胡焕庸线

分析发现,人类关联种(human-associated species,即具有多样的人类利用属性或被广泛引种栽培的物种)以不到15%的古树物种贡献了超过85%的古树个体,占古树群体的绝对优势,尤其在耕地覆盖度高的区域优势更为明显(图3 A & B);而自生种(spontaneouss pecies,即未记载有人类利用属性或未见栽培的物种)呈现孑遗化和特有化的特征,大量树种目前仅保存了极少量的古树或呈狭域分布(图3 C)。

3.jpg

图3. 人类关联种古树个体比例的地理分布格局(A),不同类群物种的古树个体数量比例比较(B),不同类群物种古树分布范围与保存个体的关系(C)

研究团队构建了RFR(Range filling rate,即每种古树占其自然分布范围的百分比)和SRR(Spatial recruitment rate,某一网格中留存古树种数占该网格潜在树种数量的百分比)两个指标,分别从物种和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人类聚居区古树长期留存的关键因素。1400余种古树的RFR中值仅为17.5%(图3)。物种RFR具有很大的种间差异(图4 A)。树高更高、叶片面积更小的树种具有更高的RFR;更为重要的是,物种是否具有多样的人类利用属性(HUI)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否在人类聚居区长期留存(图4 B),人类关联种的平均RFR是自生种的近4倍(51.5% vs. 13.6%,图4 C)。

4.jpg

图4. 物种RFR的系统发育信号(A)、影响因素(B)及人类关联种和自生种RFR比较(C)

相对而言,人类关联种的SRR在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较高(图5 A),而自生种的SRR在西南山地、武夷山脉等人类活动强度低且具有较高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区域较高(图5 B)。

5.jpg

图5. 人类关联种(A)和自生种(B) SRR的地理格局

研究揭示了长期人类活动对人类聚居区树木长期留存的潜在影响。人类对少数具有文化或实用价值树种的偏好选择性地保护了这些树种。相反,不具利用价值的树种则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如耕地扩张)的干扰,难以长期留存于人类聚居区,这种古树留存格局显然不利于对人类聚居区以古树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尽管如此,研究也发现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武夷山脉等区域相对有利于自生古树的留存。这种留存优势一方面与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有关,比如陡峭的地形限制的耕地扩张,为古树保留了相对稳定的生境。更加重要的是,当地传统文化和信仰促进了古树的长期保存。比如,在自然崇拜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影响下,大量古树被作为神树或风水树严格保护(图6)。

实际上,古树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智慧。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古树在生态恢复、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以及传统生态知识传承中的作用,如何从传统生态智慧中获取有效的古树保护策略,仍需要科学家和管理者的持续努力。

6.jpg

图6. 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到文化保护的古树个体(照片来自黄力和田丽娟)

上述研究成果5月11日以题为“Human activities and species biological traits drive the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old trees in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s”的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Plants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雅博士后黄力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重庆大学杨永川教授、唐志尧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David B. Lindenmayer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孟媛媛和郭焱培,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靳程、周礼华和胡四维,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潘应骥研究员,四川大学徐晓婷副教授,重庆大学庞明月副教授、林敦梅副教授和李宏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宋坤副教授和阎恩荣教授,香港教育大学C. Y. Jim教授,美国巴德学院西蒙洛克分校Jesse Minor博士以及缅因大学法明顿分校Chris Coggins教授。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第十届机械工程、材料和自动化技术国际会议(MMEAT 2024)(2024-06-21)

2024年第二届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MIED 2024)(2024-06-28)

2024年先进机器人,自动化工程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ARAEML 2024)(2024-06-28)

第六届电子工程与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EEI 2024)(2024-06-28)

第五届机械工程、智能制造与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暨 2024年汽车新材料新工艺技术论坛(MEIMM2024)(2024-07-05)

2024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与交通运输国际会议(ICCEUPT2024)(2024-07-08)

2024年城市建设、智慧交通与通信网络国际会议(UCSTCN 2024)(2024-07-15)

第十届催化国际研讨会 (ICC 2024)(2024-07-19)

2024年亚太计算技术、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CTCNet 2024)(2024-07-26)

2024年新能源、储能与电力电气工程国际会议(NEESPEE 2024)(2024-07-27)

2024智能电网、电力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SGPSSD2024)(2024-7-23)

2024年心理健康与人文社会发展国际会议(ICMHHSD 2024)(2024-6-31)

2024年艺术、设计与技术国际会议(2024-7-22)

2024年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ICERSD 2024)(2024-8-23)

2024能源电力、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ICEESD 2024)(2024-7-20)

2024年金融发展、企业管理与贸易国际学术会议(ICFDEMT 2024)(2024-7-20)

2024年传播学与社会新闻学国际研讨会议(ISCSJ 2024)(2024-6-24)

2024年土木建筑、水电与交通运输国际会议 (ICCEHT 2024)(2024-6-16)

2024机械制造、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国际学术会议(ICMMAMNE 2024)(2024-6-29)

2024年电网系统与机械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PGSME 2024)(2024-6-25)


第五届清洁能源与电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EPE 2024)
第五届信号处理与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会议(SPCS 2024)
第四届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EIMSS 2024)
第五届机械工程与智能制造国际学术会议(MEIM 2024)
2024年机器人前沿技术与创新国际会议(FTI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