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团队提出“密度法则”揭示大模型高效化发展内在趋势

2025/11/25

文章导读
清华大学孙茂松团队揭示大模型"密度法则":大模型最大"能力密度"每3.5个月翻一番,意味着每隔3.5个月,仅需一半参数量就能实现当前最优性能。这一发现犹如AI领域的"摩尔定律",不仅解释了大模型高效化发展的内在趋势,更预示着终端智能的巨大潜力,或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大模型发展的认知。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副教授刘知远、助理研究员韩旭指导的研究团队与大模型开源社区OpenBMB合作,提出大模型“密度法则”概念,指出大模型的最大“能力密度”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2023年2月至2025年4月,大模型最大“能力密度”约每3.5个月翻一番。这意味着每隔3.5个月,即可用一半参数量的模型实现当前最优性能。这一发现为理解大模型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大模型高效化发展的内在趋势。

自2020年以来,大模型在尺度定律(Scaling Law)的指导下,不断增加训练数据和模型参数的规模,在自然语言理解、生成和推理任务上取得了显著的能力提升。这推动了一系列参数量超过千亿的超大规模模型的涌现。然而,随着训练规模的膨胀,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成本急剧上升。一方面,公开可用数据的增长难以匹配模型需求的指数级扩张;另一方面,计算资源和能源消耗成为大模型训练与部署的瓶颈。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亟需探索大模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针对这一关键发展诉求,研究团队从“摩尔定律”的密度提升规律中获得启发,基于“采用相同制造工艺、经过充分训练的不同尺寸模型,其‘能力密度’应当相同”的核心假设,提出大模型“能力密度”(Capability Density)概念,用于评估大模型单位参数内蕴含的智能水平。

为了量化“能力密度”,研究团队设计了相对“能力密度”的评估框架。首先选取一系列基准模型,通过拟合这些模型在不同参数规模下的性能表现,建立参数量与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设定基准模型的“能力密度”为1,作为衡量其他模型“能力密度”的基线。给定目标模型的“能力密度”被定义为“同能力的基准模型参数量与目标模型参数量的比值”。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团队提出“密度法则”揭示大模型高效化发展内在趋势

图1.“能力密度”计算方法示意图

团队对51个近年来发布的开源大模型进行了密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模型的最大“能力密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趋势,大约每过3.5个月,参数量减半的模型就能达到当前最先进模型的性能水平。这一规律揭示了大模型技术的飞速进展,以及在算力和算法的协同作用下,大模型能力的持续提升。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团队提出“密度法则”揭示大模型高效化发展内在趋势

图2.开源大模型“能力密度”的变化趋势图

基于“密度法则”,研究团队得出了多项推论。首先,实现相同性能的大模型所需参数量和推理成本呈指数级下降,例如GPT-3.5级别的大模型每百万词元推理价格2022年年底为20美元,到2024年8月已经降至此前的266分之一。其次,自ChatGPT发布后,“能力密度”增长显著加速,越来越多的高效开源大模型进入大众视野。再次,“密度法则”与“摩尔定律”结合,揭示了终端智能的巨大潜力——芯片计算能力与大模型“能力密度”均呈指数级增长,终端设备将能够运行更高性能的大模型,推动边缘计算的普及。

该研究强调密度优化是大模型发展的关键路径,源于架构、算法和数据处理的进步。团队已发布了MiniCPM、MiniCPM-V/o、VoxCPM等一系列端侧高“能力密度”模型。系列模型获得学术和产业界广泛认可,相关技术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刊物。开源模型的10次发布,全部登顶HuggingFace、GitHub国际关注榜单,并入选HuggingFace 2024年度全球最受欢迎和下载开源模型榜单。

研究成果以“大模型密度法则”(Densing Law of LLMs)为题,于11月20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Nature)子刊《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团队提出“密度法则”揭示大模型高效化发展内在趋势

图3.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肖朝军为论文第一作者,韩旭、刘知远、孙茂松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及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的支持。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IEEE电路与系统前沿技术国际会议(FTCS 2025)(2025-11-21)

第一届光电材料与电子信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OMEIE 2025)(2025-11-21)

2025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应用技术国际会议(ICSOEAT 2025)(2025-11-24)

第二届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与设备国际学术会议(AECSE 2025)(2025-11-28)

2025年机械电子与自动化国际研讨会(ISMA 2025)(2025-11-28)

第十四届计算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CM 2025)(2025-12-05)

2025年机器视觉、智能成像与模式识别系统国际学术会议(MVIIPR 2025)(2025-12-0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力系统和能源工程国际会议(EPSEE 2025)(2025-12-12)

2025年IEEE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AEEGE 2025)(2025-12-12)

第九届力学、数学与应用物理学国际学术会议(ICMMAP 2025)(2025-12-12)

2025年电磁学、热学与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ACETM 2025)(2025-12-29)

2025教育信息化、社会学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ICEISMS 2025)(2025-12-29)

2025文学、艺术与心理国际会议(ICLAP 2025)(2025-11-30)

2025年物理化学、光学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ICPCON 2025)(2025-11-28)

2025年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国际会议(ICMIPS 2025)(2025-12-29)

2025年文化传播、艺术与新媒体国际会议(CCANM 2025)(2025-12-31)

2025年建筑材料与能源环境国际会议(ICBMEE 2025)(2025-11-30)

第八届土木建筑、水电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CAHEM 2025)(2025-11-28)

2025年语言文化,翻译实践与教育学国际会议(LCTPE 2025)(2025-11-29)

2025年生物医学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会议(ICBECT 2025)(2025-12-30)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
综合推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