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高密度介电储能领域取得进展
2025/06/03
图 (A)三维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结构示意图;(B)铁电体-宽禁带绝缘体三维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结构;(C)本工作与其他介电电容的能量存储性能对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388201、52102177、52472125)等资助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伟教授、清华大学南策文教授与合作者在高功率电介质能量存储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树枝状纳米极性畴构建超高电容能量存储(Ultrahigh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through dendritic nanopolar design)”为题,于2025年4月1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t2703。
介电电容器作为高功率脉冲技术的核心基础储能元件,在超高功率装置等尖端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然而,介电电容器储能密度偏低是制约其应用发展的关键瓶颈。研制兼具高储能密度与高能量效率的新型介电材料,不仅是实现储能元件微型化与模块化的必要路径,也是突破电力电子领域发展瓶颈的核心要素,成为当今材料物理科技领域的重点前沿方向之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伟教授与合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三维自组装树枝状纳米复合结构的设计策略,成功突破了极化强度与介电击穿强度之间的传统制约关系,显著提升了电容器件的储能密度与可靠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表明:三维树枝状网络能够有效阻断击穿通道;同时,树枝状结构上的铁电相诱导形成菱方相/四方相混合纳米极性畴,从而产生强弛豫特性、高饱和极化强度和低剩余极化强度,并伴随类似反铁电行为的出现和漏电流密度的显著降低。通过上述机制,该研究实现了高达215.8 J/cm3的超高能量密度以及80.7%的储能效率。此外,该电容器还表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1010次疲劳循环测试)、温度稳定性(-100 ~ 170ºC范围内储能密度波动小于6%)和快速放电响应特性(放电响应时间3.3 ms)。
该研究突破了传统单相介电材料优化的理论框架,解决了极化强度与击穿场强难以协同提升的困境,为介电储能器件在更高储能密度、更高能量效率和更快放电响应方向的性能突破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全球资讯网兰乔圣菲 21128
-
WILL 24079
-
MDTT 1961
-
西昌学院农学系 18043
-
International As 7884
-
重庆远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17948
-
武汉科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3034
-
华东理工大学 2244
-
安徽中设国际会展 8010
-
上海博勘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8341
-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 8024
-
上海宝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18081
-
电子科技大学 21021
-
香港机械工程师协会 1915
-
复旦大学历史系 18009
-
大连四叶草会展有限公司 8068
-
博展教育 24008
-
闪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8142
-
南方工艺有限公司 22995
-
安徽中设明德会展有限公司 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