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金属有机框架薄膜成型加工方面取得进展
2025/06/01
图 褶皱MOF薄膜的独特性能、图灵形貌以及集成应用案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08194、22178301、21938011)等资助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赵俊杰研究团队在金属有机框架(MOF)薄膜的成型加工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可用于柔性集成的具有可调图灵图案的褶皱MOF薄膜(Wrinkl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thin films with tunable Turing patterns for pliable integration)”为题,于2024年8月9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8168。
MOF是一类多孔晶体材料,凭借其超高比表面积、可灵活设计的化学组成和易于调控的孔道结构,在分离、储能、传感、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将MOF材料加工成连续、致密的薄膜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然而,以往的MOF薄膜普遍又硬又脆,使这类材料面临着集成应用难的困境。
为突破上述难题,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限域界面合成方法,成功制备出一种全新的褶皱MOF薄膜。团队通过在原子层沉积(ALD)的氧化锌表面添加聚合物覆盖层的方式,构筑了一个限域反应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合成MOF的反应试剂与氧化锌表面释放的碱性水解产物会进行相向扩散,同时发生化学反应。经过建模仿真和实验验证,团队发现通过调控“反应-扩散”条件,可制备出5类共十三种图灵图案,获得了形貌可调的皱褶MOF薄膜。引入褶皱结构不仅增加了MOF薄膜的有效表面积,而且提升了薄膜的力学性能,使其能够承受53.2%的应变并回复至初始状态。褶皱MOF薄膜还能够转移至有机玻璃、多孔陶瓷、金属电极等多种基材,实现“即插即用”。通过这种加工方式,研究团队制备出了基于MOF材料的气体分离膜,实现了氢气/二氧化碳的高效分离。此外,团队还将褶皱MOF薄膜转移到柔性电极上,制造出可弯曲的湿度传感器。该薄膜加工成型方法为MOF薄膜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BIT Congress Inc 23989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8084
-
VDAE 7886
-
南京工业大学 2082
-
迈海材料基因组国际研究院 23026
-
北京市比美特杂志 17911
-
北京东西方会议服务中心 18103
-
fdgre 23999
-
中国力学学会 21120
-
西安纳米科技学会 8245
-
亚太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3078
-
沈阳博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2151
-
一码通天下信息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20922
-
武汉华联帕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3021
-
云南财经大学 21043
-
百吉橱柜专卖 18082
-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2958
-
湖北武汉古凡网络科技 24119
-
ggicecc 18035
-
中科云畅应用技术研究院 2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