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刘锦涛团队发现群体特异性死亡促进细菌扩张
2025/01/06
清华新闻网1月3日电 细菌在营养匮乏的环境中如何生存是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浮游态细菌常通过提高营养转运能力、降低非必需活动等方式提高存活。群体状态的细菌是否有更好的生存策略?
1月2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刘锦涛课题组在《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群体特异性细胞死亡维持细菌在磷饥饿下的扩张”(Community-specific cell death sustains bacterial expansion under phosphorus starvation)的论文。研究发现,细菌在磷供给缺乏时触发群体特异性死亡的现象,并通过回收含磷分子以维持群体扩张,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适应机制。
研究人员以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为研究模型,发现环境中的磷供给缺乏时,生物被膜仍然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扩张。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发现,磷供给缺乏导致生物被膜中的胞外磷脂水平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磷脂来自活性氧介导的细菌死亡。生物被膜通过回收死亡细菌所释放出的磷以维持持续性的扩张。
与磷缺乏所不同的是,面对碳、氮供给缺乏时,生物被膜很快停止扩张。其中,碳缺乏导致生物被膜整体的死亡,因而不能持续扩张;氮缺乏不会导致显著死亡,生物被膜同样无法持续扩张。磷缺乏所诱导的细胞死亡主要集中在生物被膜的内部区域,因此生物被膜外部区域的细菌能够利用内部死细胞释放出的含磷分子维持扩张。这体现了生物被膜通过空间分化优化资源利用的能力。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该现象为细菌群体所特有。浮游态细菌并未在磷供给缺乏时出现死亡,胞外磷脂水平也未出现显著增加。
细菌群体应对营养缺乏时的响应
研究首次揭示了细菌生物被膜在磷缺乏时通过群体特异性细胞死亡和营养回收实现群体存续和扩展。该机制赋予细菌群体对环境波动的高度适应性,展现了微生物强大的生态竞争力,为深入理解细菌的代谢适应性及其在自然和临床环境中的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刘锦涛为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2017级医学实验班(八年制)学生王梓俨、基础医学院2017级博士生曾令斌、2019级博士生胡守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微波电器制造有限 22987
-
云南中国国旅商务服务部 18098
-
ds 18073
-
西安华线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7940
-
呼和浩特市草原春秋会展礼仪服务有 1944
-
北京宣武区马连道 22887
-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学院 18129
-
北京学苑新报 18126
-
广西北海康辉旅行社 18006
-
湖北依埃斯威广告有限公司 23135
-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18025
-
纽曼新锐公司 18060
-
金世纪晨光会议策划中心 22957
-
iwmce2018 23968
-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国科局 18173
-
浙江卧龙房地产 18140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1797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3048
-
哈尔滨医科大学 2326
-
汉鼎国际 2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