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场发布会给出答案
2025/07/26
在科技创新井喷的时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8.9万件,空间站完成”T”字构型组装,人工智能大模型百花齐放。但与这些硬核突破形成反差的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抽样调查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12.93%。7月19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宣布启动”科技传播与普及工程”,首次将科学普及提升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这标志着一个新范式的建立。
一、破除”冰火两重天”困局的战略选择
翻开全球科技竞争版图,NASA通过社交媒体矩阵将深空探测进展转化为全民航天热,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定期开展社区科普讲座,德国工业4.0概念通过沉浸式展馆深入人心。反观我国科普投入:2022年人均科普经费仅2.89元,相当于一杯奶茶价格的1/10。这种投入结构的失衡,导致尖端成果长期”锁在实验室”。发布会透露,未来五年将设立150亿元科普专项资金,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度提升至30%,让大科学装置真正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实体教材”。
在政策执行层面,河北省科技厅试点将省级科研项目经费的2%作为科普预算,广东大湾区探索将科创成果可视化率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评估体系。正如中国科技馆馆长殷浩所言:”当科研人员开始自觉使用科普语言,当企业家愿意将研发故事搬进展厅,科技的星辰大海才会真正融入人民生活。”
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供给侧改革
从”北斗掉线罚款”到”量子速读骗局”,科学认知断层引发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最新研发的”全民科学素质监测平台”显示,县域居民对新技术的理解普遍滞后一线城市6-8年。发布会上宣布的三项突破具有标杆意义:在云南建立亚洲最大野生菌种质资源科普基地,在北京中关村打造科学家直播联盟,在四川组建1.2万支”银龄科普服务队”。这些举措都指向一个核心——改变单向传播模式,构建”科学家-传播者-公众”的互动网络。
数字化传播的革新更值得关注。科普中国平台日均播发量突破8000万次,中科院物理所抖音账号用”相声式”解说量子纠缠收获280万粉丝。这类成功案例证明,当科普遇上数字技术,传播效率可以提升200%以上。正如量子科学家陆朝阳所说:”我们需要用短视频重构知识传播的时空,让每个手机屏幕都成为科学启蒙的窗口。”
三、”两个轮子”协同驱动的制度突破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关键一环。深圳已试行将科普作品与科研论文同等列为职称评审材料,上海张江实验室将”年度科普贡献奖”设为固定奖项。更值得期待的是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其中明确要求重大项目设立”双首席”(科研首席+科普首席),确保每个突破性成果都有配套的公众沟通计划。
发布会特别提到”科技文化场馆转型计划”,中国科技馆的”天宫课堂”已有3.2亿人次参与,武汉光谷未来科技馆年接待量突破150万人次。这些空间重构本质上是在建设科技文明的”第三空间”——既不是实验室也不是生活场所,而是连接两者的精神场域。正如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所说:”当科技馆的穹顶可以投影脉冲星图谱,当生物实验室的走廊变身基因密码隧道,科学启蒙就完成了空间革命。”
四、构建社会协同的”生态雨林”
企业界的觉醒正在形成新势力。华为在全球建立47个OpenLab科技体验中心,宁德时代将电池实验室转化为新能源科普基地,抖音发起”百位科学家直播计划”。更具创造性的是”科普合伙人”制度,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科普服务抵扣研发税,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循环”。
在教育改革领域,北京101中学构建的”科创造物所”打破学科界限,上海推出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将科幻创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这种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正在孕育新一代”科学公民”。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这样评价:”当孩子们能在课堂争论量子力学与佛学的关系,中国就会长出颠覆性创新的土壤。”
五、长效机制构筑创新生态
评估体系的革新正在释放深层动力。新制定的《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纳入29项指标,浙江已试行将科普绩效纳入政府考核。人才培育方面,”科学传播高级职称序列”的设立,让科普工作者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最令人振奋的是”科技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钱学森手稿、FAST建设档案等珍贵遗产的系统性整理,正在构建中国科技发展的”集体记忆库”。
站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起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链,共同编织着民族复兴的基因图谱。正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发布会上强调的:”我们需要在实验室里创造未来,更需要在大地上播种未来,这是属于中国的科技辩证法。”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五问五答
问题1:当前科普工作最大的制度障碍是什么?
答:主要存在三大约束:科研成果科普转化的制度空白,专业科普人才职业通道缺失,企业参与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发布会上提到的”双首席”制度和科普专项税惠政策,正着力破解这些难题。
问题2:县域科普资源短缺如何突破?
答:”科技小院”模式和移动科普大篷车成效显著。云南建立的”县乡科普驿站”通过VR设备实现农技培训精准送达,河南省组建的科普轻骑兵车队年服务乡镇超200个。
问题3:青少年科学教育怎样避免走入误区?
答:关键要区分”科学竞赛”与”素养培育”。北京试点的”科学盒子”项目,通过居家实验套装培养观察能力;杭州推出的”城市科考”路线,让中学生用手机APP完成地质勘探任务。
问题4: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科学传播?
答:从算法推荐到沉浸体验都大有可为。中国科技馆的”元宇宙科学岛”项目,用户可用数字分身参与空间站实验;科普中国开发的AI助教系统,已能自动生成适老化科普短视频。
问题5:国际科普合作有哪些新机遇?
答:”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计划成效显著。中非联合天文科普站、中国-东盟数字科普联盟等项目,正在构建科技文明的”新丝路”。
文章来源【好学术】,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工程信息研究院 18057
-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 21059
-
建设部建筑文化中心 21115
-
张家界光明国际旅行社会 20930
-
第八届信息与通信技术国际会议 23227
-
富丽华大酒店 17959
-
武汉企泰艾会科技有限公司 2287
-
集美大学 24190
-
第九届全国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2000
-
2018年经济管理与绿色发展国际 22965
-
中国针灸推拿协会 21025
-
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学会 23328
-
九江金桥旅行社有限公司 18060
-
VEFAFEW 8075
-
中国金属协会分析测试分会 20976
-
HKSME 23929
-
湖南大学数学系 18099
-
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24121
-
北京佐思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3915
-
西北工业大学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