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开放大气双光梳精密光谱测量领域取得进展
2025/06/01
图 百公里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25402、42188101、T2125010和6182550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向辉教授、张强教授、潘建伟院士等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相关结果以“100公里开放大气的双梳光谱技术(Dual-comb spectroscopy over a 100 km open-air path)”为题,于2024年9月1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4-01525-9。
大气光谱学是研究大气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关键技术。目前大气光谱遥感使用的光栅光谱仪、外差光谱幅度计和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等技术存在无法在夜间进行测量、无法同时测量多种组分等限制,而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技术(Dual-Comb Spectroscopy)不受湍流散斑和背景噪声的影响,在原理上能够在不校准的情况下测量更长的距离,被认为是用于大气遥感的理想精密光谱工具。然而,当前国际上所能实现的最远的测量距离不超过20 km,且只能针对工厂、牧场等小范围区域实现监测,无法应用于大型城市、雨林等大范围区域。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融合了高精度自由空间时间频率传递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双基站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方案。相比于传统单基站,该方案无需在测量远端放置反射器,光只需要经过待测路径一次即可完成测量,极大地减小了链路损耗,因此更适用于远距离、大尺度的测量。并且,研究团队将该方案应用于乌鲁木齐,成功测量得到113公里水平开放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强度谱和相位谱,该距离比国际上最远的测量距离高了约一个数量级。
该研究是量子信息科学与地球科学深度交叉融合,使双光梳光谱测量大气距离从十几公里提升至一百多公里,且系统可容忍最大损耗与中高轨星地链路损耗相当,为实现星地大气双梳光谱测量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8074
-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 21059
-
南京医科大学 21449
-
qs 24008
-
华中科技大学 18229
-
济南兆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46
-
泰安市中小企业局 18090
-
浙江卧龙房地产 18140
-
上海翱蒲商务咨询公司 18150
-
WILL 7880
-
纳智博研 23961
-
北京新科世代传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8033
-
山东诚城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8127
-
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 21144
-
武汉大学 18218
-
长春新吉粮大酒店 17993
-
上海大学 23085
-
苏州抗衰老学会 20986
-
河湖生态大会组委会 23107
-
CISE组委会 1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