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设计精准靶向渐冻人症TDP-43的全新抑制剂

2025/09/15

文章导读
渐冻人症无药可治?97%患者体内“捣乱”的TDP-43蛋白,因其结构多变曾被视为无法靶向的“死胡同”!上海交大李丹团队联合多机构,首次用AI从头设计出精准“锁钥”——新型蛋白抑制剂,成功锁定TDP-43聚集核心的α螺旋构象,在细胞模型中高效阻断病理性纤维化。这项PNAS重磅研究不仅为ALS、额颞叶变性患者点燃新希望,更可能颠覆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逻辑。临床挑战犹存,但人类离攻克“绝症”又近了一步。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蛋白质错误折叠及病理性聚集密切相关,其中TDP-43(43 kDa反式激活反应 DNA 结合蛋白)的异常聚集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额颞叶变性(FTLD)等疾病的核心病理特征 —— 约 97% 的 ALS 患者和 50% 的 FTLD 患者脑组织中可检测到 TDP-43 的核内耗竭及胞质纤维化聚集物,这些聚集物不仅破坏 RNA 代谢稳态,更直接介导神经元毒性与疾病进展。然而,由于 TDP-43 低复杂度结构域(LCD)属于内在无序区域(IDR)构象可变性极强,因此其聚集核心区域的靶向干预长期面临技术瓶颈,目前尚无有效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疗法获批。

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设计精准靶向渐冻人症TDP-43的全新抑制剂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李丹团队联合中国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团队在PNAS发表题为 De novo design of protein binders to stabilize monomeric TDP-43 and inhibit its pathological aggreg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从头蛋白质设计技术,开发出可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 TDP-43 LCD聚集核心的新型结合剂,在体外和细胞模型中均实现了对 TDP-43 病理性聚集的高效抑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

TDP-43 的生理功能依赖其结构化的 N 端结构域(NTD)和 RNA 识别基序(RRM1/2),而 C 端 LCD是病理性聚集的主要驱动因子。LCD中,319-335 残基在生理状态下呈 α 螺旋构象,而疾病状态下会发生 “α 螺旋→β 折叠” 的构象转变,进而组装成多形态纤维聚集体。研究团队以 “稳定 TDP-43 CR 区域 α 螺旋构象” 为核心目标,搭建了从计算设计到功能验证的完整研究流程。首先在结合剂设计环节,借助扩散模型生成候选支架,经深度学习工具优化序列以增强与 CR 区域关键位点的相互作用,再通过能量筛选与结构预测,最终确定高潜力结合剂候选(图1)。

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设计精准靶向渐冻人症TDP-43的全新抑制剂

图1.本文工作流程图

在体外验证阶段,研究团队通过特异性检测β折叠聚集体的Tht实验与电镜观察,发现部分结合剂能有效抑制 TDP-43 聚集,且抑制效果与结合亲和力呈正相关(图2)。

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设计精准靶向渐冻人症TDP-43的全新抑制剂

图2.从头设计的结合蛋白对TDP-43纤维化聚集的抑制效果

为解析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结构预测发现该高效结合剂以特定结构与 TDP-43 CR 螺旋形成紧密疏水相互作用,后续核磁共振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可特异性结合 CR 螺旋区域。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定点突变实验明确这种疏水相互作用是结合剂实现 “锁定”α 螺旋构象、阻断聚集的核心机制,无论是突变 TDP-43 的 CR 区域关键残基,还是突变结合剂的界面残基,都会导致结合与抑制活性丧失。

最后,在细胞层面研究团队通过两种经典细胞模型验证了该结合剂能显著降低核内与胞质中 TDP-43 的聚集比例,并减少疾病相关标志物的水平。

综上,该研究首次验证了通过稳定 TDP-43 内在无序区特定基序的 α-螺旋构象来抑制其病理性聚集的可行性,为精准靶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核心致病因子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者指出,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 TDP-43,还可能推广至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涉及淀粉样聚集的内在无序蛋白,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相关的致病蛋白。与此同时,团队也强调,小分子蛋白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血脑屏障穿透、体内稳定性以及免疫原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进一步解决。

该研究由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Bio-X 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合作完成。上海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的许文青教授、王之礩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李丹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聪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博士孙刚羽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李想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上海交大,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CEPSSD 2025)(2025-10-28)

2025年电力系统与电器工程国际会议(ICPSEE 2025)(2025-10-29)

2025年第四届计算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SCAI 2025)(2025-11-14)

2025年设计、数字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国际会议(DDMMT 2025)(2025-11-20)

2025年IEEE电路与系统前沿技术国际会议(FTCS 2025)(2025-11-21)

第一届光电材料与电子信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OMEIE 2025)(2025-11-21)

2025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应用技术国际会议(ICSOEAT 2025)(2025-11-24)

第二届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与设备国际学术会议(AECSE 2025)(2025-11-28)

第五届肿瘤治疗与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CTTM 2025)(2025-11-28)

2025年机械电子与自动化国际研讨会(ISMA 2025)(2025-11-28)

2025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国际会议(ICISAD 2025)(2025-11-9)

2025数学、计算建模与先进算法国际会议(ICMCMAA 2025)(2025-12-9)

2025年能源存储、材料化学与先进电池技术国际会议(IESMAT 2025)(2025-11-18)

2025年图像技术与数字化应用国际会议(ICITDA 2025)(2025-12-18)

2025年轨道交通、道路与运输工程国际会议(ICRTE 2025)(2025-12-24)

2025年空间机器人、地外探测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会议(SREEAE 2025)(2025-12-25)

2025年绿色能源、动力机械和工程国际会议(GEPME 2025)(2025-11-25)

2025年航空航天、机电工程与物理学国际会议(AMEEP 2025)(2025-12-29)

2025年医学人工智能与健康大数据国际会议(ICMAIHBD 2025)(2025-12-8)

2025年能源材料、化学工程与污染治理国际会议(EMCEPC 2025)(2025-12-6)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