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价值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01
图 水质监测站方位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302139、72402127)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刘佳璐助理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裴思琦助理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张晓泉教授在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价值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间接价值(Indirect Value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为题,于2024年11月在《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287/mnsc.2021.01145。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企业创新等直接应用方面,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其间接社会价值,如在未预期的情况下对社会问题的缓解,仍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首次从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视角切入,揭示了水质监测站在未被设计用于减少腐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提高透明度和加强问责,有效减少企业腐败行为。研究巧妙地利用空间断点回归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腐败研究中因果识别的难题,为深入理解技术在非预期领域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不仅拓展了信息技术价值的研究范畴,也为探索公共设施技术的潜在社会效益开辟了新路径。
本研究以中国90年代兴建的大规模水质监测站为背景,这些站点最初是为科学监测水质而建。然而,研究利用空间断点回归的方法发现,上游企业由于靠近水质监测站,其腐败行为显著减少;相反,下游企业因其污染行为难以被直接监测,腐败现象更为普遍(图)。这一现象揭示了水质监测站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间接反腐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单靠技术手段本身并不足以显著降低腐败水平。2003年,中国政府将水质监测结果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这一组织变革显著放大了水质监测站的反腐效果。此举将科学技术与政府治理相结合,增强了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社会价值。
本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首先,开创性地提出了公共基础设施技术的间接价值概念,深入揭示了技术与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新视角不仅深化了对信息技术多维价值的理解,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其次,发现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基础设施技术来应对新兴社会需求,不仅能够节省治理成本,还可以有效应对包括腐败在内的社会问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强调了技术和组织变革的协同作用。未来,如何拓展基础设施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议题。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学 18197
-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18087
-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1245
-
大连百奥泰国际会议有限公司 2133
-
WW 8266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部 18082
-
武汉csse主办方 1985
-
山西博爱医院 18018
-
HKSME 23931
-
BVDZ 7988
-
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2479
-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 18155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全工程 23084
-
北京贝拓会展 18090
-
深圳信息学院 2139
-
河南纳智博研会务有限公司 8164
-
中国膜工业协会 21067
-
天津商业大学 23089
-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1472
-
嘉定优势会展服务社 2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