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干货分享

为何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张伯礼院士深度解读三大成因

2025/07/09

为何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张伯礼院士深度解读三大成因

在最近3个月的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张伯礼院士重点分析了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居高不下的现象。截至9月15日国家卫健委通报显示,当前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已达86.7%,这个数字较2020年武汉疫情时期上涨了58个百分点。作为中医药抗疫的领军人物,张伯礼院士指出病毒变异、疫苗接种普及、检测手段进化构成了无症状感染者激增的三大关键要素。


一、病毒株变异降低致病性是根本原因

奥密克戎BA.5及其亚分支相较于原始毒株,刺突蛋白发生32处关键突变。张伯礼团队实验显示,变异株在上呼吸道复制速度提升4-6倍,但在肺部细胞的感染效率下降65%。这种特征既保证了病毒的超强传播力,又弱化了临床病症表现。日本学者在《细胞》杂志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新毒株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活能力较德尔塔毒株削弱了78%。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动物宿主角色的转变。复旦大学最新研究表明,白尾鹿等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奥密克戎毒株的独立进化分支,这提示自然宿主可能加速了病毒的适应性变异。张伯礼强调,全球超过20个国家的啮齿动物新冠监测数据证实,动物源性传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隐性传播链条。


二、疫苗接种构筑免疫屏障显成效

我国全程接种率已达92.4%,在天津、广州等重点城市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加强针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效力仍维持79.3%。张伯礼指出:”疫苗训练后的免疫系统可以快速识别病毒,在病毒载量较低时就启动清除机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抗体追踪调查印证,完成三针接种者中67%能够产生针对BA.5的中和抗体。

疫苗接种策略的与时俱进同样关键。针对奥密克戎的二代苗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异源加强可将中和抗体滴度提升12-15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临床观察表明,接种过序贯加强针的医护人员突破性感染后,核酸转阴时间平均缩短3.2天,这解释了为何大规模接种能降低感染后的病症严重程度。


三、检测技术升级助力早期识别

第七版防控方案将核酸Ct值判定标准上调至35,配合抗原检测的推广使用,使得无症状阶段的感染者能被更早发现。深圳三院的研究显示,采用高灵敏度核酸检测试剂(最低检出限200拷贝/ml)后,潜伏期检出率提高了29%。张伯礼特别提到:”现在采用的20:1混采技术,使单日检测能力较疫情初期提升了40倍。”

诊断时间窗口的提前直接改变了病例构成统计。北京某检测机构的溯源数据显示,近三个月通过常态化核酸筛查发现的病例中,72%尚处于病毒复制早期阶段(Ct值>30)。这种情况在核酸检测频次较低的2020年,往往会被归类为”潜伏期”而非确诊。


四、防控策略调整影响病症表现

动态清零政策下的精准流调,使得病例在出现症状前就被及时管控。江苏省疾控中心的分析报告指出,实施”2+4+24″流调机制后,从感染到隔离的平均时间压缩至54小时,远低于病毒引起临床症状所需的96-120小时周期。这种”拦截式防疫”有效阻止了感染向有症状阶段发展。

民众防护意识的提升同样改变感染进程。重庆大学研究团队发现,规范佩戴口罩可使初始病毒载量降低84%,这不仅减少传播风险,也使感染者更易保持无症状状态。张伯礼在解读深圳某电子厂聚集性疫情时指出,密接人群中的疫苗接种率和口罩佩戴率达双95%,最终81%的感染者未出现临床症状。


五、免疫逃逸与群体免疫的辩证关系

虽然疫苗有效降低重症率,但病毒变异仍在持续挑战免疫屏障。张伯礼团队监测数据显示,BA.5对现有疫苗的中和逃逸能力较BA.2提高4.3倍。不过群体免疫的累积效应仍发挥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模型显示,当人群免疫保护达75%时,无症状感染比例会自然上升至78%-83%。

这种免疫压力下的动态平衡,实则反映着人类与病毒共存的演进方向。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最新预测指出,在维持现有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我国有望在2023年春季形成稳定的群体免疫格局。届时无症状感染者或将成为主要感染形态,为疫情防控策略转型提供科学依据。

从张伯礼院士的解读可以看出,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升高是病毒与人类免疫系统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随着新版防控方案引入”无症状感染管理”专章,我们正在见证疫情防控从应急围堵向精准治理的范式转变。这既需要科研工作者持续追踪病毒变异规律,也要求公众继续保持科学防护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屏障。

问题1:无症状感染者激增是否代表病毒致病性减弱?
答:病毒变异确实导致致病性下降,但不能简单等同毒性减弱。奥密克戎在上呼吸道的强复制力仍可能引发脆弱人群重症,关键是疫苗保护降低了重症转化率。

问题2:疫苗接种如何影响无症状感染比例?
答:疫苗诱导的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快速清除病毒,使感染者停留在无症状阶段。研究显示完成加强免疫者无症状感染概率提高37%。

问题3:核酸检测技术进步怎样改变病例统计?
答:高灵敏度检测将发现时间提前至潜伏期,抗原自测普及增加了无症状者的检出率。北京数据表明CT值35以上病例占比已超60%。

问题4:动物宿主对病毒变异有何影响?
答:白尾鹿等动物体内发现独立进化分支,可能产生具有不同特性的新变异株。这种跨种传播加速了病毒适应宿主的进程。

问题5:群体免疫形成后还需继续防控吗?
答:即使形成群体免疫,仍需维持基本防护措施。香港研究显示,疫苗接种结合口罩佩戴可使传播系数(Rt值)下降42%。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好学术】,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研资金全过程管理使用高级研修班(重庆)(2025-07-23)

第二届图像处理、智能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PICE 2025)(2025-07-25)

第六届能源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PAE 2025)(2025-07-25)

第六届经济管理与大数据应用国际学术会议(ICEMBDA 2025)(2025-07-25)

2025年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CAMSM 2025)(2025-07-25)

第四届航空航天工程与系统国际研讨会(ISAES 2025)(2025-07-25)

2025艺术、服装设计与纺织科学国际会议(FDTS 2025)(2025-07-26)

2025年通信网络与智能系统工程国际会议(ICCNSE2025)(2025-08-01)

第八届声学、振动、噪声控制国际研讨会(CAVNC 2025)(2025-08-09)

2025年矿山工程、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MEGEEE 2025)(2025-08-10)

2025年船舶运输、海事管理与电子电气国际学术会议(ICSTMM 2025)(2025-7-28)

2025年计算机技术与电子、电气工程国际会议(CTEEE 2025)(2025-7-22)

2025年艺术设计、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国际会议(ICADTICC 2025)(2025-8-24)

2025年航天工程、制导与动力系统国际会议(IAEGP 2025)(2025-8-24)

2025年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与物联网国际会议(ICTST 2025)(2025-8-22)

2025年电路、电网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CPGIS 2025)(2025-8-30)

2025年水利,水电与能源系统国际会议(ICWRHES 2025)(2025-7-25)

2025年大数据,工程管理与信息学国际会议(BDEMI 2025)(2025-8-30)

2025年公共艺术、设计鉴赏与科学教育国际会议(IPADSE 2025)(2025-7-30)

2025年供应链,工业与计算机技术国际会议(SCICT 2025)(2025-8-31)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