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张伯礼院士深度解读三大成因
2025/07/09
在最近3个月的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张伯礼院士重点分析了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居高不下的现象。截至9月15日国家卫健委通报显示,当前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已达86.7%,这个数字较2020年武汉疫情时期上涨了58个百分点。作为中医药抗疫的领军人物,张伯礼院士指出病毒变异、疫苗接种普及、检测手段进化构成了无症状感染者激增的三大关键要素。
一、病毒株变异降低致病性是根本原因
奥密克戎BA.5及其亚分支相较于原始毒株,刺突蛋白发生32处关键突变。张伯礼团队实验显示,变异株在上呼吸道复制速度提升4-6倍,但在肺部细胞的感染效率下降65%。这种特征既保证了病毒的超强传播力,又弱化了临床病症表现。日本学者在《细胞》杂志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新毒株对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活能力较德尔塔毒株削弱了78%。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动物宿主角色的转变。复旦大学最新研究表明,白尾鹿等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奥密克戎毒株的独立进化分支,这提示自然宿主可能加速了病毒的适应性变异。张伯礼强调,全球超过20个国家的啮齿动物新冠监测数据证实,动物源性传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隐性传播链条。
二、疫苗接种构筑免疫屏障显成效
我国全程接种率已达92.4%,在天津、广州等重点城市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显示,加强针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效力仍维持79.3%。张伯礼指出:”疫苗训练后的免疫系统可以快速识别病毒,在病毒载量较低时就启动清除机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抗体追踪调查印证,完成三针接种者中67%能够产生针对BA.5的中和抗体。
疫苗接种策略的与时俱进同样关键。针对奥密克戎的二代苗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异源加强可将中和抗体滴度提升12-15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临床观察表明,接种过序贯加强针的医护人员突破性感染后,核酸转阴时间平均缩短3.2天,这解释了为何大规模接种能降低感染后的病症严重程度。
三、检测技术升级助力早期识别
第七版防控方案将核酸Ct值判定标准上调至35,配合抗原检测的推广使用,使得无症状阶段的感染者能被更早发现。深圳三院的研究显示,采用高灵敏度核酸检测试剂(最低检出限200拷贝/ml)后,潜伏期检出率提高了29%。张伯礼特别提到:”现在采用的20:1混采技术,使单日检测能力较疫情初期提升了40倍。”
诊断时间窗口的提前直接改变了病例构成统计。北京某检测机构的溯源数据显示,近三个月通过常态化核酸筛查发现的病例中,72%尚处于病毒复制早期阶段(Ct值>30)。这种情况在核酸检测频次较低的2020年,往往会被归类为”潜伏期”而非确诊。
四、防控策略调整影响病症表现
动态清零政策下的精准流调,使得病例在出现症状前就被及时管控。江苏省疾控中心的分析报告指出,实施”2+4+24″流调机制后,从感染到隔离的平均时间压缩至54小时,远低于病毒引起临床症状所需的96-120小时周期。这种”拦截式防疫”有效阻止了感染向有症状阶段发展。
民众防护意识的提升同样改变感染进程。重庆大学研究团队发现,规范佩戴口罩可使初始病毒载量降低84%,这不仅减少传播风险,也使感染者更易保持无症状状态。张伯礼在解读深圳某电子厂聚集性疫情时指出,密接人群中的疫苗接种率和口罩佩戴率达双95%,最终81%的感染者未出现临床症状。
五、免疫逃逸与群体免疫的辩证关系
虽然疫苗有效降低重症率,但病毒变异仍在持续挑战免疫屏障。张伯礼团队监测数据显示,BA.5对现有疫苗的中和逃逸能力较BA.2提高4.3倍。不过群体免疫的累积效应仍发挥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模型显示,当人群免疫保护达75%时,无症状感染比例会自然上升至78%-83%。
这种免疫压力下的动态平衡,实则反映着人类与病毒共存的演进方向。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最新预测指出,在维持现有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我国有望在2023年春季形成稳定的群体免疫格局。届时无症状感染者或将成为主要感染形态,为疫情防控策略转型提供科学依据。
从张伯礼院士的解读可以看出,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升高是病毒与人类免疫系统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随着新版防控方案引入”无症状感染管理”专章,我们正在见证疫情防控从应急围堵向精准治理的范式转变。这既需要科研工作者持续追踪病毒变异规律,也要求公众继续保持科学防护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屏障。
问题1:无症状感染者激增是否代表病毒致病性减弱?
答:病毒变异确实导致致病性下降,但不能简单等同毒性减弱。奥密克戎在上呼吸道的强复制力仍可能引发脆弱人群重症,关键是疫苗保护降低了重症转化率。
问题2:疫苗接种如何影响无症状感染比例?
答:疫苗诱导的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快速清除病毒,使感染者停留在无症状阶段。研究显示完成加强免疫者无症状感染概率提高37%。
问题3:核酸检测技术进步怎样改变病例统计?
答:高灵敏度检测将发现时间提前至潜伏期,抗原自测普及增加了无症状者的检出率。北京数据表明CT值35以上病例占比已超60%。
问题4:动物宿主对病毒变异有何影响?
答:白尾鹿等动物体内发现独立进化分支,可能产生具有不同特性的新变异株。这种跨种传播加速了病毒适应宿主的进程。
问题5:群体免疫形成后还需继续防控吗?
答:即使形成群体免疫,仍需维持基本防护措施。香港研究显示,疫苗接种结合口罩佩戴可使传播系数(Rt值)下降42%。
文章来源【好学术】,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478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355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366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506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642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753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0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28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022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09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262
-
SCI期刊投稿全流程解析:从实验07-15
-
计算技术的新进展,自动化期刊的价07-15
-
Word文档目录自动生成的正确设07-15
-
从选题到刊发:CSSCI期刊论文07-15
-
广州加元 1909
-
深圳翰宇药业 20978
-
国际工学技术出版协会 8011
-
西安工业大学 23931
-
美国科研出版社 2042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2930
-
张家港达人网络有限公司 17914
-
武汉理工大学 24076
-
大连百奥泰国际会议有限公司 21003
-
上海光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119
-
武汉cee主办方 17997
-
北京信息名址管理中心 22959
-
中国能源学会 21064
-
中国化工学会培训中心 2029
-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18006
-
上海文化公司 20937
-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国科局 18114
-
国际矿业企业工作委员会 22867
-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1804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