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干货分享

铁道学报究竟是怎样的核心学术期刊?

2025/07/12

铁道学报究竟是怎样的核心学术期刊?

在中国轨道交通领域,《铁道学报》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学术地位。这本由中国铁道学会主办的权威期刊,不仅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核”认证的学术平台,更是推动铁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当我们翻开最新一期的期刊,会发现其内容涵盖了从高铁桥梁抗震设计到智慧货运调度算法等前沿课题,充分体现了期刊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

创刊四十五载的学术传承之路

1979年创刊的《铁道学报》,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时代迈向智能高铁的完整历程。作为中国铁道学会的”学术旗舰”,期刊始终恪守”立足科技创新,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刊宗旨。在编委会阵容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把关,也有国家铁路局技术专家坐镇,确保了学术论文的专业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近年来,期刊特别开设了”智能铁路”专栏,聚焦5G-R通信、BIM施工管理等新兴领域。2023年12月刊发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高铁接触网故障预测模型”研究,就被国家铁路集团纳入重点项目技术库。这种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捕捉,使得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常年位居交通运输类前茅。

双盲评审构筑的质量防火墙

《铁道学报》的审稿流程在业内以严格著称,采用三审三校制度和双盲评审机制。编辑部工作人员透露,2023年收稿量突破2000篇,但录用率始终控制在15%以下。对于涉及高铁列控系统、轨道车辆动力学等关键技术的论文,还会启动院士级专家的特别评审程序。

该刊尤其注重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2024年初刊登的”重载铁路轮轨磨耗预测模型”研究中,研究团队不仅建立了新的数学分析模型,还将成果直接应用于大秦铁路的养护决策,实现年节省维护成本1.2亿元的实践价值。这种产学研深度结合的导向,让期刊成为技术转化的重要桥梁。

数字化转型中的学术传播革新

面对学术传播的数字化转型浪潮,《铁道学报》已建成集论文数据库、专家论坛、虚拟实验室于一体的知识服务平台。其开发的3D论文可视化系统,能让读者直观查看高铁转向架结构的应力分布,这种创新展现形式使期刊下载量同比增长40%。

期刊还开创性地设立了”青年学者基金论文”专栏,为35岁以下研究者提供快速通道。2023年就有7篇博士生的研究成果通过该渠道发表,其中关于”磁浮列车涡流制动能量回收”的论文,已获得5项发明专利授权。这种培育新人的机制,为铁路科技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

国际视野下的学术话语建构

在打造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方面,《铁道学报》保持着开放的国际视野。期刊与Springer合作出版的英文精选集,将中国高铁的原创技术推向了世界舞台。其中”智能选线系统””接触网除冰机器人”等专题论文,已成为国际铁路工程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编委会近期启动了”一带一路铁路技术”特别策划,重点刊发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的关键技术突破。2024年3月刊载的”热带气候区轨道膨胀控制技术”,就成功解决了东南亚多国铁路建设的共性难题,体现了期刊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衔接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纽带,《铁道学报》定期组织”技术痛点征解”活动。2023年第四季度发起的”高原铁路供电系统可靠性提升”专题,汇集了12家科研院所和5大铁路局的联合攻关成果。这种定向式的学术组织方式,大大加速了技术突破的进程。

期刊打造的”论文-专利-标准”转化通道已初见成效。某篇关于”动车组受电弓主动控制”的论文,不仅衍生出3项国际专利,其核心技术更被吸纳进新版《铁路牵引供电设计规范》。这种从理论创新到行业标准的完整链条,彰显了学术研究的现实影响力。

从纸质期刊到数字平台,从中文阵地到国际传播,《铁道学报》始终坚守着铁路科技创新的学术初心。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这本见证中国铁路腾飞的学术期刊,正在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对于从事轨道交通研究的科研人员而言,能够在《铁道学报》上发表成果,既是学术能力的证明,更是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荣誉勋章。

问题1:《铁道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核心期刊?
答:该刊同时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具有”双核心”认证。在2023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其影响力指数在交通运输工程类期刊中排名前三。

问题2:期刊主要收录哪些领域的研究?
答:重点领域包括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运输组织优化、土木工程、信号控制、新材料应用等。特别关注智能高铁、重载运输、磁浮技术等前沿方向,近年来新增了绿色铁路、数字孪生等交叉学科专题。

问题3:投稿录用率如何?审稿周期多长?
答:根据编辑部数据,2023年录用率约为13%,初审平均15个工作日。整个审稿流程通常需要3-6个月,重大技术创新类论文可申请绿色通道,最快45天完成评审。

问题4: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创新?
答:已建成增强出版平台,支持论文关联原始数据、三维模型和仿真视频。2024年推出的AI审稿辅助系统,能自动检测方法创新性和工程应用价值,显著提升评审效率。

问题5:海外学者能否投稿?语言要求是什么?
答:欢迎国际投稿,但正文必须使用中文撰写。期刊提供专业英语翻译服务,被录用的优秀论文将同步发表英文摘要,并推荐至EI、SCI收录的合作期刊。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好学术】,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研资金全过程管理使用高级研修班(重庆)(2025-07-23)

第二届图像处理、智能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PICE 2025)(2025-07-25)

第六届能源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PAE 2025)(2025-07-25)

第六届经济管理与大数据应用国际学术会议(ICEMBDA 2025)(2025-07-25)

2025年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CAMSM 2025)(2025-07-25)

第四届航空航天工程与系统国际研讨会(ISAES 2025)(2025-07-25)

2025艺术、服装设计与纺织科学国际会议(FDTS 2025)(2025-07-26)

2025年通信网络与智能系统工程国际会议(ICCNSE2025)(2025-08-01)

第八届声学、振动、噪声控制国际研讨会(CAVNC 2025)(2025-08-09)

2025年矿山工程、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MEGEEE 2025)(2025-08-10)

2025年自动控制、能源和电力工程国际会议(ACEPE 2025)(2025-7-30)

2025年机械动力学、自动化和信息处理技术国际会议(MDAIPT 2025)(2025-8-31)

2025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工国际会议(ICMPCCE 2025)(2025-7-20)

2025年智能医疗与生物医药国际会议 (ICIHB 2025)(2025-7-27)

2025年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与信息学国际会议(ICAIMVI 2025)(2025-7-20)

2025年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国际研讨会(ISIMA 2025)(2025-10-24)

2025年设计学与社会文明国际会议(ICDSC 2025)(2025-7-21)

2025年语言、人文教育与心理学国际会议(ICLHEP 2025)(2025-8-26)

2025年教育科学、知识与信息管理国际会议(ESKIM)(2025-8-29)

2025年地球科学、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国际会议(IESEPC 2025)(2025-8-24)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