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肿瘤微环境的细胞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5/06/01
图 肿瘤微环境遗传调控位点图谱构建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25032、82130098、82322058、82103929、82273713)等资助下,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缪小平教授、田剑波教授团队在肿瘤微环境的细胞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肿瘤微环境中细胞组成的遗传调控图谱(An atlas of genetic effects on cellular composition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为题,于2024年9月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4-01945-3。
肿瘤微环境(TME)的细胞组成和功能状态在癌症类型以及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导致患者在肿瘤易感性、预后和免疫治疗效果上具有差异,但其异质性背后的决定因素尚未完全阐明。
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数据,构建了细胞特异性表达矩阵,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量化了23种肿瘤类型中的细胞含量。结合样本的全基因组遗传数据,研究团队计算了影响免疫浸润的数量性状位点(immunQTL),并通过功能注释,发现immunQTL有助于解释肿瘤易感的遗传度。进而,利用154对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组织数据,研究团队绘制了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微环境遗传调控图谱,并通过整合immunQTLs与结直肠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位点,构建了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PRS)。此外,利用多种族、多中心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76506例欧洲人群和37920例中国人群),研究团队发现immunQTL最显著的位点rs1360948-G等位基因可显著增加个体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并缩短其生存期。进一步研究发现,rs1360948-G等位基因可促进效应基因CCL2的表达,后者可招募Treg细胞浸润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增加结直肠癌罹患风险,并引发预后不良(图)。此外,靶向CCL2-CCR2信号轴能够增强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抗体治疗效果,为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rs1360948-G等位基因携带个体的精准防治提供了潜在的联合治疗策略。
该研究明确了胚系遗传变异在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中的作用,为解析肿瘤免疫的遗传精细调控提供了新的线索,为肿瘤高危人群的识别和早筛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82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52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60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571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898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39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620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15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189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64
-
从选题到发表:5个关键步骤攻克S07-28
-
投了学术会议真的可以不参加吗?学07-28
-
EI会议期刊论文怎么写?资深审稿07-28
-
如何在Scopus发文?从选刊到07-28
-
北京轩银瑞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923
-
大连乐百年有限公司 18049
-
莎益博 24229
-
第二军医大学 1975
-
武汉木兰湖度假山庄 2319
-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 20843
-
广东海洋大学 17926
-
《工程力学》杂志社 17982
-
内蒙古天马旅行社旅游有限公司 239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936
-
哈尔滨医科大学 2231
-
上海中国汽车会议网 24153
-
WCNA2017组委会 21121
-
佳平国际经济文化发展(北京)有限 17943
-
上海麦峰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22954
-
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24146
-
中国作物学会 20895
-
HKSME 24098
-
海南大学 18254
-
ICPMS组委会 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