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锕系微型核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2025/06/01
图 锕系微型核电池设计理念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425061、22222606、22206143、22227809)等资助下,苏州大学王殳凹、王亚星以及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和湘潭大学欧阳晓平等科研人员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设计理念,通过锕系元素与发光镧系元素的分子层级耦合,实现了锕系核素衰变能到光能转换效率近8000倍的提升,并组装了目前已知效率最高的辐光伏核电池。研究成果以“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微型核电池(Micronuclear battery based on a coalescent energy transducer)”为题,于2024年9月18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933-9。
微型核电池是将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得益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特性,微型核电池在诸多传统电池难以胜任或面临挑战的应用场景中,成为了一种持久且不可或缺的能源解决方案。面对核废料中锕系核素这一长期放射性的主要源头,其超长的半衰期和高达兆电子伏特的α(alpha)衰变能促使科学家们探索开发锕系微型能源的可能性。然而,传统微型核电池构型中,严重的自吸收效应阻碍了锕系衰变能的转换(图左所示),使得开发高效锕系放射性同位素微核电池极具挑战。
研究团队从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通过将锕系核素243Am掺杂到发光镧系(Tb3+)元素配位聚合物中,实现了放射性核素与能量转换单元的分子层级耦合。在仅使用不到10 µCi 243Am的情况下,观测到了内置能量转换器中锕系核素内辐照诱导的自发光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从衰变能到自发光的能量转化效率比传统结构提高了近8000倍。通过将内置能量转换器与光伏电池相结合能够将自发光转化为电力输出,得到了一种新型微型辐光伏核电池,实现了文献报道最高的0.889%的总能量转换效率和139μW∙Ci-1的单位活度功率。
该成果为锕系核素在非核燃料循环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打开了新的研究方向。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82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52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60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571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898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39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620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15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189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64
-
从选题到发表:5个关键步骤攻克S07-28
-
投了学术会议真的可以不参加吗?学07-28
-
EI会议期刊论文怎么写?资深审稿07-28
-
如何在Scopus发文?从选刊到07-28
-
广州鑫亚展览有限公司 17878
-
上海拜尔德科技有限公司 23959
-
武汉赛思会务有限公司 24052
-
北京工业大学 23073
-
北京外国语大学 21011
-
东北师范大学 20981
-
武汉市cen主办方 17945
-
北京师范大学 24026
-
辽宁工业大学 17941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17880
-
江苏省姓氏文化研究会 18018
-
太阳圣华(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7964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 2084
-
南方医院-赫美斯臭氧治疗临床培训 22861
-
中纤网 24232
-
云南天源会务公司 17896
-
北京博工兴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2876
-
成都鼎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17997
-
科严文化 1889
-
山西师范大学 2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