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深低温热电制冷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5/06/01
图 (a)帕尔贴(Peltier)和(b)汤姆森(Thomson)热电制冷的示意图;(c)电子态相变引起的巨大Thomson效应;(d)深低温区热电器件的制冷性能提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08)等资助下,同济大学裴艳中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不完全依赖于材料热电优值(ZT)的热电制冷性能提升新策略,使热电器件在深低温区的制冷性能获得了显著提升(图)。相关研究成果以“电子态相变助力高效汤姆森制冷(Demonstration of efficient Thomson cooler by electronic phase transition)”为题,于2024年10月29日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4-02039-z。
热电制冷系统以材料内部的电荷载流子作为工作介质,通过电场驱动电子运动发生熵变,引起吸热与放热,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由于电场代替了传统制冷系统中的机械传热机构,热电制冷是一种无振动、无排放、小型化的固态制冷技术。传统的热电制冷器件主要基于帕尔贴(Peltier)效应,其中电子的熵变发生在热电材料与电极材料的界面处,此时制冷性能的提升需要最大化热电优值ZT。然而,低温区高ZT热电材料十分稀缺,100 K以下的深低温热电制冷处于空白阶段。
1850年代,开尔文爵士曾预言并验证材料体内的汤姆森(Thomson)热电效应,即电子的熵变发生在材料的内部。原则上,该效应可以额外贡献热电制冷,然而其在传统材料中十分微弱,因此长期被忽视。如何高效利用汤姆森效应是进一步提升热电制冷性能的关键。
鉴于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YbInCu4新型热电材料的高效汤姆森热电制冷器。团队利用强关联体系中电子态的近藤相变,在电场的驱动下直接调控材料内部的电子熵变,实现了汤姆森式的泵热与制冷。在38 K下的深低温区,热电器件的制冷效果使环境温度下降了15%,实现了超过5K的稳定制冷温差。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热电制冷技术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策略,也为固态低温制冷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西安科技大学 8157
-
上海电力学院 18238
-
北海春秋旅行社 23013
-
郑州德帆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2092
-
办理国内外文凭证件 21033
-
上海麦峰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24073
-
IWEG组委会 24160
-
鼎盛至诚会议 20950
-
电子科技大学 23056
-
大连百奥泰科技有限公司 18180
-
湖南科技大学 23954
-
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1356
-
第二军医大学 20880
-
西北工业大学 18195
-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1163
-
中纤网 24346
-
WILL 23974
-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8119
-
东北师范大学 21028
-
北京市海淀区 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