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领衔的团队在贝类碳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25/09/15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小小的牡蛎竟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英雄”?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团队历时多年,首次在生态系统尺度上证实:适度养殖的牡蛎不仅能固碳,还能显著促进海水吸收大气CO₂。这项发表于PNAS的突破性研究,破解了国际学术界持续20多年的“贝类到底是碳汇还是碳源”之争。通过创新中宇宙实验与卫星遥感结合,团队揭示了牡蛎养殖“施肥效应”与“摄食效应”的平衡机制,并发现其实际碳汇量是贝壳固碳量的2倍以上。更惊人的是,外围海域因藻类激增形成“高叶绿素环带”,大幅增强碳吸收——这意味着,科学布局的贝类养殖可成为蓝碳交易的新支柱,为全球碳中和提供中国方案。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海水养殖贝类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净化近海环境的贡献早已为人们认知,但其可否加速海洋吸收大气CO₂却在国际学术界争论了20多年。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创新性实验,首次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揭示了牡蛎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近日,该成果以“Oyster Farming Acts as a Marine Carbon Dioxide Removal (mCDR) Hotspot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牡蛎养殖是减缓气候变化去除海洋二氧化碳的热点)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为将养殖贝类纳入蓝碳框架和全球碳汇交易体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也为将其纳入海水综合养殖结构提供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理论支撑。

双方观点和争论缘由

2022年,全球滤食性贝类(如牡蛎、贻贝、蛤类、扇贝)养殖产量达2000万吨。“贝类碳汇”方相信,贝壳中的碳可长期封存,且贝类排出的粪便还会促进生物碳沉积,因而,贝类养殖有助于海洋吸收大气CO₂。而“贝类碳源”方则指出,贝壳形成时会向水中释放CO₂,且贝类养殖海域CO₂浓度实测值更高,削弱了海水吸收大气CO₂的能力。

双方采用的方法论不同。“贝类碳汇”方总体上采用基于整体论的演绎推理方法(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存在缺乏严谨实证的缺陷。而“贝类碳源”方则总体上采用基于还原论的归纳推理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存在以偏概全的风险。例如,研究系统时空边界模糊或偏小。

创新性实验设计

近岸贝类养殖区是开放生态系统,应以完整养殖生态系统尺度,揭示诸多生态过程的综合效应。为此,团队设计了自持120天的中宇宙模拟系统(15套150 m³陆基围隔),观测了不同密度牡蛎养殖生态系统水―气界面CO₂通量、有机碳和无机碳各组分变化规律,揭示了养殖牡蛎驱动的生物碳泵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定量了系统的碳封存量。同时,结合山东省荣成和乳山近岸牡蛎养殖海域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构建了牡蛎养殖生态系统水―气界面CO₂通量水平分布模型。目的是,以争议双方都认可的实验结果,阐释贝类养殖系统碳源/碳汇作用及其机制。

重要发现

1.适度养殖密度是关键:适度放养密度的牡蛎可显著增强养殖生态系统光合作用能力,提高初级生产量与群落呼吸量比值,强化系统的自养状态,从而显著加速吸收大气CO₂。

2.双重效应的平衡:牡蛎既会通过摄食抑制微藻群落生长,也会通过排泄氮肥促进微藻繁殖。实验结果显示,中低密度处理下“施肥效应”占优,微藻增多,水域吸收CO₂能力增强;而养殖密度过高,“摄食效应”占优,微藻被抑制,水域吸收CO₂能力下降。

3.生物性沉积作用不可忽视:综合测定了不同放养密度牡蛎生态系统贝壳固碳、有机物生产、生物沉积碳、溶解无机碳变化等,计算了各系统碳固存指标(Carbon influx metric, CIM),证实牡蛎养殖系统整体上是“净碳汇”,且实际碳固存量是收获贝壳碳量的2倍以上。

近海养殖区水―气界面CO₂通量水平分布模型

牡蛎养殖核心区因钙化和呼吸作用占优,弱化了局部海域的碳汇功能。尽管核心区域表现为“弱碳汇”,但相较于正常海域其实质上是“碳源”,量值等于其CO₂通量减去正常海域CO₂通量(图1)。而受贝类养殖影响的外围海域因“施肥效应”占优,形成显著的“高叶绿素a浓度环带”,CO₂吸收能力得到显著强化。完整牡蛎养殖生态系统(包括核心区和受贝类影响的外围区)呈现净碳汇效应。核心区的表现与中宇宙实验高密度组呈现一致现象,而完整牡蛎养殖生态系统的表现则与中、低密度组呈现一致现象。

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领衔的团队在贝类碳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图1.牡蛎养殖生态系统的CO₂通量水平分布模型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陈薛伟杰、博士生张州和泮淼军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田相利教授海南大学高树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由6个单位的21位作者共同完成。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生物学、环境工程与清洁能源国际会议(ICBEECE 2025)(2025-09-05)

第七届 IEEE 能源、电力与电网国际学术会议(IEEE-ICEPG 2025)(2025-09-12)

2025环境、气候变化与生物科学国际会议(ECCBS 2025)(2025-09-13)

2025年第七届先进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与通信国际会议(CSITC2025)(2025-09-19)

第十届机械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MTME 2025)(2025-09-19)

第九届交通工程与运输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CTETS 2025)(2025-09-26)

第六届智能计算与人机交互国际研讨会(ICHCI 2025)(2025-09-26)

第五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TAE 2025)(2025-09-26)

2025年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AMTMEA 2025)(2025-10-01)

2025-2026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科研资金全过程管理使用高级研修班(苏州)(2025-10-22)

2025年机器学习、数据分析与统计国际会议(MLDAS 2025)(2025-9-22)

2025年神经形态计算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会议(NCCS 2025)(2025-10-20)

2025年能源经济、可持续农业与环境资源国际会议(IESAR 2025)(2025-10-23)

2025年油气开发,资源利用与开采国际会议(OGDRUE 2025)(2025-10-21)

2025年信息化经济与智能制造国际会议(ICIEIM 2025)(2025-10-30)

2025年智慧教育、设计与服务管理国际会议(SEDSM 2025)(2025-11-28)

2025社会医学、人工智能与公共卫生国际会议(SMAIPH 2025)(2025-9-20)

2025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地球科学国际会议(ICSMEES 2025)(2025-10-17)

2025年电子信息工程、智慧物联与智能传感器国际会议(IEEITS 2025)(2025-10-30)

2025国际力学、超导与磁学国际会议(CMSM 2025)(2025-9-28)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