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干货分享

SCI的第二作者在职称评定中到底起多大作用?

2025/07/27

SCI的第二作者在职称评定中到底起多大作用?

在全国高校推行”破四唯”改革三年后,我收到职称评审系统自动生成的评审意见:”第二作者论文不予计入科研成果”。这封邮件让从事材料学研究的张副教授彻底失眠,也折射出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对第二作者认定的深层矛盾。在现行职称评定机制下,第二作者的价值既非完全承认,也非全盘否定,其实际效力犹如薛定谔的猫,处于模糊的叠加态。


一、职称评审新政下的作者位次困局

202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破除单纯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定职称的机械模式。但调查显示,72%的高校在2023年职称评审细则中仍保留作者位次要求,其中规定只认定第一和通讯作者的院校占比达58%。这个政策空窗期造成了实际评审中第二作者论文的尴尬处境:科研团队不可或缺的贡献者,却在成果认定时沦为”隐形人”。

某985高校材料学院院长透露,其所在学科近三年晋升的28位副教授中,仅有3人凭借第二作者论文获得加分。但这种案例普遍存在于交叉学科领域,特别是需要大型仪器协作的实验中。”我们在评审时会给国际合作论文的第二作者额外加权,但系统自动过滤机制常导致这些贡献在初审阶段就被淘汰。”这位院长道出了现行系统的机械性缺陷。


二、学科差异带来的认定标准鸿沟

在生命科学领域,2023年国家自然基金委统计显示,重点项目平均参与作者达11.3人,第二作者通常承担关键实验模块。相比之下,理论物理领域的论文作者普遍不超过3人。这种学科特性导致计算机学科更看重独立作者,而生物医学领域认可团队贡献。

中山大学某附属医院的职称评审细则颇具代表性:基础医学系列要求申报人必须是第一或通讯作者,而临床医学系列允许将3篇第二作者论文(影响因子总和≥15)折算为1篇核心成果。这种差异化认定既尊重学科特点,又保留弹性空间,值得其他院校借鉴。


三、国际评价体系的本土化适配难题

科睿唯安2023年全球科研合作报告显示,中国学者作为非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已达39%。这些论文中,第二作者贡献度超过50%的占21.7%。国内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仍未建立贡献度量化机制,简单以作者排序抹杀了实际科研投入。

南京大学引入的”作者贡献声明”制度提供新思路:要求论文投稿时详细标注每位作者的具体贡献,评审时由学术委员会根据原始声明评估第二作者的实际价值。这种方法既保留国际学术规范,又实现本土化改造,已有6所”双一流”高校开始试点。


四、青年科研人员的突围策略

面对现实困境,34岁的华东理工大学讲师李博士摸索出”主辅赛道并行”策略:主攻3篇第一作者论文确保基本门槛,同时在顶尖期刊(IF>20)的第二作者论文上积累学术声誉。他2023年以第二作者身份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的论文,在函评环节获得4位专家中的3人特别标注,最终助其成功晋升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建议青年教师建立”贡献度档案”,除论文位次外,系统记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设备调试等具体贡献。在成果申报时附加第三方证明材料,可使第二作者的科研价值可视化。


五、破局之路在何方

2024年启动的新一轮学科评估已将”团队协作贡献”纳入指标体系。清华大学率先开发AI贡献度分析系统,通过语义分析量化作者贡献,初步测试中与人工评审结果吻合度达81%。上海交通大学试行的”代表作贡献说明”制度,要求申报人选择3项最具代表性成果,详细阐述个人贡献而非简单罗列位次。

从政策演进趋势看,单纯强调第二作者是否有效已陷入伪命题困局。核心在于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既保留论文位次的基础筛选功能,又建立贡献澄清机制,通过交叉验证确认真实学术价值。唯有打破简单的二进制判断,才能让每位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得到公正丈量。

五问五答

问题1:哪些学科更认可第二作者的贡献?
答:实验科学(如生物医学、材料科学)、需要大型仪器协作的学科(如高能物理)、交叉学科领域普遍更重视团队合作,临床医学系列、工程应用类学科通常设有第二作者折算机制。

问题2:如何提升第二作者论文的评审认可度?
答:建议搭配贡献声明文件、引用率数据、国际审稿人评价等佐证材料。合作导师的推荐信中应具体说明申报人的独特贡献,若论文获重要奖项或被政策文件引用,需特别标注。

问题3:不同职称级别对作者位次要求有何差异?
答:副教授晋升通常要求半数以上成果为第一作者,教授评审更看重学术引领性。但头部高校已开始试点”跨级别认定”,如在《Science》《Nature》的二作可突破常规认定标准。

问题4:国内外合著论文的第二作者是否更受重视?
答: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已将国际合著论文单独列出,部分高校给予额外权重。如作为外方主导论文的第二作者,需提供国际合作协议等证明实际参与度。

问题5:成果认定方式改革有哪些最新动向?
答:贡献度量化系统、区块链存证技术、多维评价矩阵等新型工具正在试点。中国科协2023年白皮书提出建立”学术贡献护照”,实现跨机构、跨项目的成果积累可视化。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好学术】,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生物学、环境工程与清洁能源国际会议(ICBEECE 2025)(2025-09-05)

第七届 IEEE 能源、电力与电网国际学术会议(IEEE-ICEPG 2025)(2025-09-12)

2025环境、气候变化与生物科学国际会议(ECCBS 2025)(2025-09-13)

2025年第七届先进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与通信国际会议(CSITC2025)(2025-09-19)

第十届机械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MTME 2025)(2025-09-19)

第九届交通工程与运输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CTETS 2025)(2025-09-26)

第六届智能计算与人机交互国际研讨会(ICHCI 2025)(2025-09-26)

第五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TAE 2025)(2025-09-26)

2025年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AMTMEA 2025)(2025-10-01)

2025-2026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科研资金全过程管理使用高级研修班(苏州)(2025-10-22)

2025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与医学影像国际学术会议(CBTIMI 2025)(2025-10-19)

2025年第十届云计算与物联网国际会议(CCIOT 2025)(2025-11-26)

2025年材料应用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MACS 2025)(2025-11-30)

2025年仪器仪表、光学工程与信息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IOEIP 2025)(2025-9-22)

2025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与畜牧学国际会议(CCGBAH 2025)(2025-10-25)

2025年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与区块链技术国际会议(BDACCBT 2025)(2025-10-20)

2025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国际学术会议(UCTCE 2025)(2025-10-28)

2025年第七届系统可靠性与安全工程国际会议(SRSE 2025)(2025-11-20)

2025年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测国际会议(ICGRRS 2025)(2025-10-31)

第二届电子信息与交通工程国际会议(ICEITE 2025)(2025-9-26)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