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干货分享

SCI论文作者署名到底能不能写两个单位?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署名规则

2025/07/16

SCI论文作者署名到底能不能写两个单位?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署名规则

「通讯作者后面的两个单位符号是什么意思?」「博士生更换培养单位后发表文章该如何标注?」这些科研工作者在论文署名时遇到的困惑,折射出学术界对署名规范的认知不足。在2023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报告》中,涉及作者身份的学术不端案件占比高达37.5%,其中单位标注不当引发的争议尤为突出。

从2024年最新版的《赫尔辛基宣言》修订稿到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新规,国际学术界对署名权属的认定日趋严格。在开展国际合作愈发频繁的今天,准确理解SCI论文的署名规则,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一、国际通行的署名单位标注规则

根据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2023年的指导意见,作者隶属机构的标注需遵循”实质贡献”原则。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可以标注现单位、原单位或合作单位,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在研究设计或实施阶段具有实质性参与、所在单位提供了必要研究条件、标注符合单位知识产权协议。目前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普遍允许标注两个单位,通常在作者姓名右上角使用不同符号分别标识。

在涉及多个单位的标注时,期刊编辑部特别关注单位标识符(如ROR ID)的使用规范。2023年Web of Science开始强制要求收录论文标注GRID或ROR编码,这将帮助解决同名机构混淆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GRID为grid.458485.0,与其附属研究所的标识符明显不同。


二、双单位署名的五种合规场景

第一类常见情况是研究期间发生单位变动。根据Springer出版社2024年新规,若实验阶段在A单位完成、论文撰写阶段转入B单位,作者可以标注两个单位,但需在致谢部分说明具体时间段。第二类情况是联合培养项目,清华大学与MIT的联合博士生发表论文时,通常将两个教育机构并列标注。

国际合作研究中,中美双实验室共同完成的项目需要特别注意通讯作者的邮箱归属。Cell杂志2023年统计显示,84%的跨机构合作论文选择使用.edu或.ac.cn的机构邮箱,而非gmail等商业邮箱,这关系到单位贡献的认定。第三类特殊情况是企业与高校联合研发,这类署名需要附加技术转让声明。


三、单位署名中的五大雷区警示

南京某高校2023年曝光的学术纠纷案,揭示了擅自标注未参与单位的风险。该案例中研究者将项目结题后离开的单位列为第二机构,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处理标准,这种”挂名单位”操作可能导致项目申报资格冻结。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忽略知识产权约定。某跨国药企与医学院的合作协议明确规定,使用企业专有技术的研究成果必须将企业列为第一单位。若研究人员擅自将医院作为唯一单位投稿,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带学生署名时导师将现单位标注为学生的派出院校,也属于典型的违规操作。


四、特殊身份的署名解决方案

对于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哈佛大学2024年更新的学术规范明确:出站后发表的站内成果,应标注流动站和现单位双重身份。访问学者的署名更需要谨慎,MIT要求必须获得原单位的书面同意函才能标注访学单位。

临床医生的多机构执业情况需要区别对待。根据JAMA最新指引,参与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医生,若所在医院未列入临床试验注册单位,则不得标注该医院为研究单位。但执业医院可以作为临床数据来源机构在方法论部分说明。


五、智能时代的署名管理新工具

ORCID标识符的普及为多单位署名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者可将不同阶段的工作经历关联到ORCID账户,投稿系统会自动验证单位变更轨迹。ScienceDirect平台2023年推出的智能署名系统,能根据作者贡献声明自动生成合规的单位标识组合。

CrossRef最新研发的贡献者角色追踪器(CRediT)4.0版本,已实现单位贡献度的量化分析。该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各单位在设备支持、数据分析、资金供给等方面的具体贡献,从根本上解决单位署名纠纷。

在开放科学和团队协作成为主流的当下,SCI论文的多单位标注既是学术合作的见证,也是科研伦理的试金石。科研人员需要建立动态更新的规范意识,既要善用智能工具规避技术风险,更要守住学术诚信的底线。

问题1:在读期间更换导师或实验室,应该如何标注单位?
答:需分段标注研究实施单位与论文完成单位,在方法论或致谢部分说明工作阶段划分,并提供原单位的成果使用授权证明。

问题2:双聘教授是否需要同时标注两个单位?
答:根据ICMJE指南,若两个单位都提供了研究资源支持应当标注,使用并列符号注明,并在贡献声明中说明各自的具体支持内容。

问题3:企业研究院与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如何署名?
答:必须同时标注高校学籍单位和企业研发中心,并在脚注中声明知识产权归属协议,通常企业作为资助方需要特别标注。

问题4:已完成离职手续但文章尚未接收的情况如何处理?
答:可以保留原单位标注,但需补充现单位信息,并在cover letter中说明离职时间节点,由期刊编辑决定最终呈现方式。

问题5:共同第一作者来自不同单位时如何排序?
答:单位标注与作者排序无必然联系,各作者独立标注所属单位,通讯作者需要协调所有单位标识符的准确性。

问题6:被期刊要求删除某个单位标注时该怎么办?
答:核实期刊的具体政策依据,若认为要求不合理可通过出版社的伦理审查渠道申诉,必要时可撤回投稿改投他刊。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好学术】,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CEPSSD 2025)(2025-10-28)

2025年电力系统与电器工程国际会议(ICPSEE 2025)(2025-10-29)

第八届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ICPECE 2025)(2025-11-14)

2025年第四届计算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SCAI 2025)(2025-11-14)

2025年设计、数字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国际会议(DDMMT 2025)(2025-11-20)

2025年IEEE电路与系统前沿技术国际会议(FTCS 2025)(2025-11-21)

第一届光电材料与电子信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OMEIE 2025)(2025-11-21)

2025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应用技术国际会议(ICSOEAT 2025)(2025-11-24)

第二届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与设备国际学术会议(AECSE 2025)(2025-11-28)

第五届肿瘤治疗与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CTTM 2025)(2025-11-28)

2025物流管理、运筹学与交通规划国际会议(ORTP 2025)(2025-11-30)

2025年航空航天工程、智能感知与遥感测绘国际会议(AEISRSM)(2025-11-12)

2025年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PSRE 2025)(2025-11-26)

2025年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国际会议(ICISAIIM 2025)(2025-12-19)

2025年城市规划变革、智慧交通与社区营造国际会议(UPRSTCB 2025)(2025-11-13)

2025年云计算与数据结构国际会议(ICCCDS 2025)(2025-12-30)

2025图像处理、媒体计算与信息系统国际研讨会(PMCIS 2025)(2025-11-10)

2025年智能仿生、机器人与算法国际会议(IBRA 2025)(2025-12-14)

2025年工程材料与机械设计国际会议(ICEMMD 2025)(2025-12-8)

2025航空航天、机电工程与空气动力学国际会议(IAMA 2025)(2025-12-16)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