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甲烷与氧气室温直接催化转化领域取得进展
2024/04/01
![]() |
图 甲烷与氧气室温催化转化活性位点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88101、21890753、22225204、921453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德会研究员、于良副研究员团队在甲烷室温催化转化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富边MoS2催化甲烷与氧气室温直接转化(Direct conversion of methane with O2 at room temperature over edge-rich MoS2)”为题,于2023年9月21日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3-01030-2。
甲烷直接催化转化制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世界性难题,被誉为化学领域的“圣杯”,这主要是由于甲烷的低极化率和高的C-H键能(439 kJ mol-1),使其转化通常需要借助高温(大于600 oC)、强氧化剂(如发烟硫酸)或外场(如等离子体)等苛刻的反应条件,但这又极易导致目标产物发生过度转化(如生成CO2等)。利用廉价、绿色的氧气在低温甚至室温下直接定向转化甲烷是一个梦想反应。然而,氧气分子极难在温和条件下持续形成可活化甲烷C-H键的活性氧物种,导致室温下甲烷与氧气直接催化转化非常具有挑战性。
基于此,上述研究团队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甲烷单加氧酶的双核金属中心,构筑了MoS2边硫空位限域的配位不饱和双Mo位点,实现了甲烷与氧气室温直接催化转化制C1含氧产物。相比于之前报道的化学循环反应体系中复杂的氧气/甲烷分步变温活化和低的甲烷转化率(<1%),该催化体系可在25 °C下实现甲烷与氧气一步直接转化为甲醇等C1含氧产物,甲烷的最高转化率可达4.2%,同时C1含氧产物的选择性大于99%,有效抑制了CO2的生成。结合时间分辨原位表征与理论计算研究发现,MoS2边硫空位限域的配位不饱和双Mo位点可在室温下直接解离氧气分子形成高活性O=Mo=O*物种,该物种能够高效活化甲烷C-H键进而将甲烷经由甲氧基中间体转化为C1含氧产物(图)。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EAGEW 23981
-
MTS管理者胜任测评在线 18023
-
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 2140
-
单位名称单位名称 17942
-
ICVMIP 23210
-
云南仟纯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17897
-
沈阳博思教育 21007
-
昆明全昌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23070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23954
-
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24188
-
上海交通大学 21032
-
IRNet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23175
-
中国北京网络公司 20953
-
北京一生缘有限责任公司 21091
-
APISE 23120
-
杭州师范大学 2249
-
四川现代医院 2033
-
深圳市威克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3026
-
中国能源学会 24057
-
上海季泽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2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