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清华大学 软件学院王建民、龙明盛团队提出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

2024/04/09

近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王建民教授、龙明盛副教授团队提出了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两大科学范式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公里尺度下0~3小时极端降水的预报能力,在全国62位气象预报专家的过程检验中大幅领先国际上的同类方法。目前该大模型已经在国家气象中心短临预报业务平台(SWAN 3.0)部署上线,将为全国极端降水天气短临预报业务提供支撑。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短时强降水、暴风雨、暴雪、冰雹等极端降水天气发生频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生产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准确、更精细和更长预警提前量的降水临近预报业务能够更好地提供气象决策支持,为农业生产、新能源开发、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需求保驾护航。然而,极端降水天气过程大多只持续几十分钟且空间尺度在几公里范围,受到对流、气旋、地形等复杂过程和大气系统混沌效应的严重影响。基于物理方程模拟的数值预报技术很难对公里尺度的极端降水做出有效预报。在2023年5月27日世界气象组织峰会上,三小时内降水临近预报被列为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难题之一。

20230706-软件学院王建民、龙明盛团队提出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基于雷达观测的降水临近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之一-龙明盛.png

基于雷达观测的降水临近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之一

数值计算和深度学习是降水临近预报的两类主流方法,但均存在明显的缺陷。数值计算方法难以有效建模降水过程的时空多尺度特征,同时受到预报累积误差的制约,预报时效往往在一小时以内。深度学习方法虽然擅长建模非线性系统,但统计模型存在固有的小样本过平滑问题,预报求解过程缺少物理守恒规律约束,生成的数值场模糊失真严重,难以提供有业务价值的极端降水预报。

20230706-软件学院王建民、龙明盛团队提出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物理建模与深度学习融合的临近预报大模型 NowcastNet-龙明盛.jpg

物理建模与深度学习融合的临近预报大模型NowcastNet

针对上述挑战,2017年起,软件学院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建立研究团队,就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大数据的应用开展合作。经过三年联合攻关,提出了临近预报大模型NowcastNet。该模型的核心是端到端建模降水物理过程的神经演变算子,实现了深度学习与物理规律的无缝隙融合。具体而言,研究团队首先设计了中尺度演变网络,用以建模平流运动等物理性质更显著的中尺度降水过程,并基于物质连续性方程(即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神经演变算子,端到端模拟降水过程中的十公里尺度运动,并通过反向传播最小化预报累积误差。其次,研究团队提出了对流尺度生成网络,以中尺度演变网络预测结果为条件,通过概率生成模型进一步捕捉对流生消等混沌效应更显著的公里尺度降水过程。NowcastNet在美国和中国近六年雷达观测资料上完成了训练。得益于上述融合设计,该模型兼具深度学习与物理建模的优势,在国际上首次将降水临近预报的时效延长至3小时,并弥补了极端降水预报的短板。

20230706-软件学院王建民、龙明盛团队提出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气象专家检验结果和数值指标评测结果-龙明盛.jpg

气象专家检验结果和数值指标评测结果

为了充分检验临近预报大模型NowcastNet对典型天气过程的业务指导价值,国家气象中心邀请了62位来自23个省市气象台的一线预报专家,针对中美两国2400个极端降水过程进行了后验检验和先验检验,并与目前业务中使用的PySTEPS系统、谷歌DeepMind与英国气象局联合提出的DGMR模型等进行了对比。NowcastNet在临界成功指数(CSI)、能量谱密度(PSD)等数值指标上全面超越现有技术,在71%的天气过程中被认为具有最高的预报价值。

20230706-软件学院王建民、龙明盛团队提出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中国和美国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典型案例分析1-龙明盛.jpg

20230706-软件学院王建民、龙明盛团队提出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中国和美国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典型案例分析2-龙明盛.jpg

中国和美国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极端降水过程中,NowcastNet是唯一展现较强业务价值的临近预报技术。以中美两国的典型极端天气过程为例:2021年5月14日23时40分,中国江淮地区出现强降水过程,湖北、安徽等多个地区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NowcastNet可以准确预测出三个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变化过程。2021年12月11日9时30分,美国中部地区突发龙卷风灾害,造成89人死亡、676人受伤,NowcastNet可以对强降水的强度、落区和运动形态等给出更清晰、更准确的预报结果。检验表明,NowcastNet对于极端灾害天气的精准防控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研究成果以“高技巧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Skilful Nowcasting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with NowcastNet)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同时被《自然·新闻和观点》以“The Outlook for AI Weather Prediction”为题做了报道。该研究探索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的“科学学习”新范式,提出了物理守恒约束下时空物质场建模和预测的一般方法,对其他具有多尺度物理特性的问题也具有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推进该方案在物理问题求解、大气海洋模拟、工业设计仿真等场景下的应用。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王建民教授、龙明盛副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清华大学荣誉教授迈克尔·乔丹(Michael I. Jordan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博士生张育宸和龙明盛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硕士生陈凯源、邢蓝翔参加了研究工作。国家气象中心金荣花研究员提供了气象知识和数据支持并主持了全国范围内气象专家检验工作,罗兵、张小玲、薛峰、盛杰、韩丰、张小雯等专家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建议和帮助。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新闻,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生物学、环境工程与清洁能源国际会议(ICBEECE 2025)(2025-09-05)

第七届 IEEE 能源、电力与电网国际学术会议(IEEE-ICEPG 2025)(2025-09-12)

2025环境、气候变化与生物科学国际会议(ECCBS 2025)(2025-09-13)

2025年第七届先进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与通信国际会议(CSITC2025)(2025-09-19)

第十届机械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MTME 2025)(2025-09-19)

第九届交通工程与运输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CTETS 2025)(2025-09-26)

第六届智能计算与人机交互国际研讨会(ICHCI 2025)(2025-09-26)

第五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TAE 2025)(2025-09-26)

2025年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AMTMEA 2025)(2025-10-01)

2025-2026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科研资金全过程管理使用高级研修班(苏州)(2025-10-22)

2025年大数据、区块链与数字经济国际学术会议(ICBDE 2025)(2025-9-29)

2025大数据技术、科学计算与数理基础科学国际会议(MBS 2025)(2025-9-28)

2025年药学与生物工程国际会议(ICPB 2025)(2025-10-19)

2025仪器科学、电子科学与生物材料国际会议(SESB 2025)(2025-9-25)

2025年生态修复与河道治理国际学术会议(ICERRM 2025)(2025-9-25)

2025人类学、遗传学与生物学国际会议(ICAGB 2025)(2025-10-20)

2025年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发展国际会议(ICCDEC 2025)(2025-10-19)

2025年软件工程、光子技术与无线网络国际会议(SEPTWN 2025)(2025-9-19)

2025年电气工程与智能电网国际学术会议(EESG 2025)(2025-9-19)

2025年土木建筑、结构抗震与监测检测系统国际会议(ISMTB 2025)(2025-10-31)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