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研究生论文摘要的指导
2024/07/26
引言
研究生论文摘要是整篇论文的精华部分,它以高度凝练的形式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一个优秀的摘要能够有效地传达研究的核心价值,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全文。本指导旨在提供清晰的步骤和建议,帮助研究生撰写出专业且具有吸引力的论文摘要。
主体
1. 摘要的基本组成
目标:明确摘要应包含的元素——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比例:通常,摘要的长度为论文全文的5-10%,字数控制在150-300字之间。
2. 清晰明确的研究目的
重点:在摘要开始部分,简洁陈述研究的动机、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实例:“本研究旨在探讨……的影响”,“假设……对……有显著作用”。
3. 简明的研究方法描述
要求:简要介绍研究设计、对象、实验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 优化:使用被动语态,避免过多的细节。例如,“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进行研究”。
4. 结果的精确呈现
策略:突出研究的定量或定性发现,提供关键统计数据或观察结果。 技巧:使用具体数值和统计显著性表述,如“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5. 结论的精炼总结
核心:概括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其对现有知识体系或实践应用的贡献。 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这对……具有重要影响”。
6. 关键词的选择
重要性:选择能够代表论文核心内容的关键词,便于读者搜索和识别。 标准:通常选择3-5个关键词,确保它们与论文主题紧密相关。
结语
论文摘要的撰写是一个精心提炼和精确表达的过程。遵循上述步骤和建议,可以有效地提升摘要的质量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吸引学术界关注的亮点。
参考文献
- 美国心理学会(APA). (2020). APA格式手册(第7版).
-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 (2019). 推荐的报告准则声明。
- 斯维尔斯, K. (2014). 如何撰写科学论文(第5版).
通过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和参考权威文献,研究生可以编写出既符合学术标准又具有吸引力的论文摘要。摘要不仅是论文的门面,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传播。
文章来源网友分享,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11月优质学术会议推荐 16
-
2025年机器视觉、智能成像与模式识 392
-
2025年第七届控制与机器人国际会议 576
-
2025年智能光子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 1529
-
2025年机械工程,新能源与电气技术 1790
-
2025年计算机科学、图像分析与信号 2065
-
2025年材料化学与燃料电池技术国际 1861
-
2025年自动化前沿系统、智慧城市与 10-23
-
2025年信息光学、遥感技术与机器视 10-23
-
2025年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与语言学 10-23
-
2025年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与智能 10-23
-
2025年语言认知、人工智能与计算建 10-23
-
2025年社会科学、应用语言学与人文 10-23
-
2025年传统机械、动力学与智能装备 10-23
-
2025年图像处理、物理建模与结构设 10-23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45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4758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2033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193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844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513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2840
-
清华大学地学系阳坤课题组揭示全球10-20
-
历史时期极端干旱灾害的数据评估和10-20
-
“清华化学百年论坛:塑造化学的未10-20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作为跨10-20
-
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46MW大容10-20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九疆电力建10-20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马韫韬教授团10-20
-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本科生在一区10-20
-
北京龙泰瑞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8249

-
武汉cee主办方 18107

-
VREARE 23999

-
上海维程信息 18139

-
《纳米科技》编辑部 23958

-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 18151

-
HKSME 23241

-
中纤网 24390

-
合肥工业大学 24314

-
北京海华伟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8073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 21112

-
迈海材料基因组国际研究院 23061

-
上海交通大学 18106

-
CRTEWS 18071

-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 21290

-
桂林中桂商务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21024

-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学院 2209

-
2018年软件工程与服务科学国际 23989

-
南方科技大学 21079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培训部 17933

















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