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光催化剂粒子全时空尺度电荷分离传输过程成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4/22
![]() |
图 单个光催化粒子从飞秒到秒光生电荷分离过程的全时空域原位动态“影像”拍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881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团队在光催化剂粒子全时空尺度电荷分离传输过程成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光催化粒子电荷转移过程的时空分辨成像研究(Spatiotemporal imaging of charge transfer in photocatalyst particles)”为题,于10月12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83-1。
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分解水产生氢气、还原二氧化碳产生太阳燃料,是科学领域“圣杯”式的课题,受到全世界关注。虽然人们在光催化剂制备和光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时空复杂性,人们对其基本微观过程一直不清楚。
针对上述难题,该研究团队通过将缺陷结构选择性合成到颗粒的特定晶面,利用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飞秒到纳秒)、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纳秒到微秒)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微秒到秒)等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在时空全域追踪了光生电荷在纳米粒子光催化剂中分离和转移演化的全过程,并发现光催化剂中普遍存在的各向异性晶面和捕获态(如缺陷结构)直接影响光生电荷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具有空间选择性形成的缺陷结构促进了有效的电荷分离,光生电子在亚皮秒时间尺度就可以选择性的转移到特性晶面区域,电子在超快的时间尺度上可以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该超快过程的电荷转移归因于新的准弹道传输机制,表现出量子特征(图)。随着时间尺度从纳秒到微秒的发展,空穴出现在含有缺陷结构的晶面。
这种时空追踪电荷转移的研究将极大促进对能源转换过程中复杂机制的认识,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广州市金晔展览有限公司 1959
-
上海鸿与智工业媒体 21092
-
AEIC学术交流中心 25227
-
重庆理工大期刊社有限公司 1975
-
湖北工程学院 2016
-
中国互联网经济学术峰会(2014 24092
-
IWEG组委会 24160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79
-
cocoteacongress 2308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3048
-
北京伊诺永明公关策划有限公司 23028
-
百奥泰集团 24421
-
武汉市cse主办 17995
-
北京企升会展有限公司 24452
-
ACPEE 21229
-
上海博勘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8341
-
中国微生物学会 24348
-
大连四叶草会展有限公司 7958
-
西南财经大学 24050
-
东北大学信息学院 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