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空间转录组学测序方面取得进展
2025/06/01
图 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Decoder-Seq的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27806)等资助下,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团队在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与应用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解码测序提高空间转录组测序的转录本捕获效率(Decoder-seq enhances mRNA capture efficiency in spatial RNA sequencing)”为题,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2086-y。
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是描述组织内基因空间表达模式、揭示细胞组成、空间排列和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在器官结构、胚胎发育、神经科学、生命演化、人类疾病等重大问题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基于空间条形码阵列的测序方法因其可提供无偏好、高通量的空间转录组学分析,获得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关注,但该技术仍然存在成本昂贵、灵敏度不足、分辨率不高等瓶颈。
该团队基于微流控辅助的正交编码策略,在三维(3D)纳米基底上生成了高密度空间条形码的阵列,实现了低成本、高灵敏、高分辨的空间转录组学研究。首先,该工作构建了3D树状纳米基底,将条形码的修饰密度提高了约一个数量级,进而提高了mRNA捕获效率。其次,通过设计通道相互垂直的两种微通道芯片,并通过调节芯片的通道数量和宽度,灵活生成了具有不同捕获面积及空间分辨率(50、25、15和10 μm)的DNA坐标条形码点阵。最后,基于正交编码策略生成的确定性组合条形码显著减少了编码DNA种类,无需解码步骤,显著降低了实验成本。近单细胞分辨率(15 μm)Decoder-seq的灵敏度高达每μm2可检出40.1个mRNA分子,远高于其他同类方法,实现了组织单细胞空间图谱精准绘制。受益于检测灵敏度的显著提高,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两种Olfr基因的层状分布新规律,揭示了不同亚型肾细胞癌组织微环境空间免疫异质性,鉴定出一组与肾细胞癌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估相关的基因集。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厦门大学 18501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4227
-
新疆燕泰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18082
-
武汉知本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7931
-
2015第四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 23084
-
绵阳市会议中心 23136
-
上海翱蒲商务咨询公司 18150
-
济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 23297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 21181
-
厦门固贞会展有限公司 7901
-
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 21197
-
山东省烟台大学 21023
-
中国国联咨询有限公司 18251
-
超飞巨英合特会展公司 18112
-
四川现代医院 2033
-
北京耐思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23912
-
中关村视界裸眼立体信息产业联盟 1995
-
上海东华大学 21141
-
上海优势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20989
-
KLSD 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