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认为:人死后可能去了五维空间,或者更高的维度!
2024/03/21
据2016年12月7日科技讯的消息,美国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称她曾在一次核裂变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一些微粒突然消失,因此她大胆假设,这些微粒可能是由于飞往人类看不到的“第五维空间”(a fifth dimension),才会在突然之间不见踪影的。
根据目前的物理学理论,人们正在处于的时空是三维空间,而在茫茫宇宙中,则存在着许多由于引力扭曲而产生的其他维度空间。空间的最高维度可能是第十一维度,但仍尚不知晓在第十一维度的空间中是否还存在生物,生命的形式又是怎样的。
还有部分科学家更是大胆猜测,当人在逝世后,人类的灵魂意识可能是消失在了我们三维时空中,去了更高维度的空间,然后在更高的维度中粒子重组,形成新的生命体。从而继续存活。
简评:
生命绝不止现在我们空间有机物这一种形式,也不止在我们一个空间生存。譬如,我们人的身体或动物的身体是由有机物组成,我们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这种有机体可以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并且这些能量会形成生物电路和生物电场,这种生物电场对有机物的驱动就是生命。那么,谁又规定了必然只有有机物这一种形式可以被电所驱动呢?现在,空间维度最高到11维,那么到底其它维度是什么空间形式、又是否存在智慧生命,这些都是未知的。关于这种逻辑在思想方面的发展,其实佛学中早有研讨,那就是六道轮回。
所谓六道轮回,用现在科学的理解,放在宇宙中,就是能量是不会消失的,但它会不断流动转化,譬如星系、星球、暗物质、黑洞······他们之间都是在不断进行能量转化的,一颗星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星系也是如此,甚至整个宇宙都是如此,那么作为这个宇宙中的人,大概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人作为一个能量有机体,当我们的这个能量有机体死了,那么就会化作尘泥,这尘泥中蕴含的能量又会变成其它能量形式,然后被其它万物给吸收,然后再重新汇聚、重组,形成新的生命形式和能量形式。
至于所谓的人死后灵魂去了其它空间,个人认为可能性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每一个的个体是当时所在空间维度下的有机体,那么当这个有机体不存在了,基于这个有机体的神经电网络就不存在了。而我们的自我意识,其实是我们这个有机神经电网络体系与外部世界形成的反馈形成的自我意识投影,我们本身的个体意识必然会随着这个有机体的消失而消失。
那么,人的意识是否可以永生呢?理论上也非绝对,因为如果我们能保证我们身体这个有机体一直是活体,那么我们的个体意识就能一直存在,那么人就会实现永生。但是,我们都知道有机体就必然会死亡,所以我们的个体意识在现有的生命逻辑下是不可能实现永生的。但是,如果未来系统存储空间足够大、神经系统逻辑能够完全被模拟、拷贝,那么我们的所谓“灵魂”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以信息、神经网络体系全部做拷贝,然后把这些信息全部保存好,最后再用其它能量集体的形式给表达出来,那么就可以实现永生了。
但是,如果这个表现形式是肉体的我们可以是现在的自己,但如果这种形式不是肉体的,那么我们还是自己吗?一个人断条胳膊断条腿心理都会发生变异,受到一些刺激就会变异,自己神经网络体系投射出来的自我意识被拷贝出来了,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形式与当下完全不同,那还是自己吗?所以,个人认为那时候被拷贝的那个精神体自己都不会再认为那是自己了,因为神经体系的投射逻辑变了,投出来的意识形态当然也就变了。
再拉回来说,所谓的生命在这个世界消失,然后再到第五维度、第六维度、甚至更高维度继续存在的猜想,个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但是,个人认为一个空间的能量场对另外一个空间的能量场可能会产生影响,那么一个空间生命的消失可能会影响到另外一个空间能量的重组倒是有可能,但那和你现在的所谓灵魂是无关的。
人类要永生,就必须要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肉体出来,但哪怕是克隆出来的肉体因为其生长的时空不同,他也会形成自己的神经网络投影体系,并出现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又如何制造出一个肉体可以把我们的神经网络体系和信息存储体系进行百分百拷贝呢?而如果把人的这些装到一个机器上,是不可能达到人那么精密的,也就是根本不可能百分百拷贝。所以,人的永生是不可能的,但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可以延年益寿,有可能把主要思维体系进行部分拷贝实现思想在另外生命体系下存在,但也仅此而已了。
文章来源网友分享,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11月优质学术会议推荐 16
-
2025年机器视觉、智能成像与模式识 392
-
2025年第七届控制与机器人国际会议 576
-
2025年智能光子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 1529
-
2025年机械工程,新能源与电气技术 1790
-
2025年计算机科学、图像分析与信号 2065
-
2025年材料化学与燃料电池技术国际 1861
-
2025年自动化前沿系统、智慧城市与 10-23
-
2025年信息光学、遥感技术与机器视 10-23
-
2025年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与语言学 10-23
-
2025年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与智能 10-23
-
2025年语言认知、人工智能与计算建 10-23
-
2025年社会科学、应用语言学与人文 10-23
-
2025年传统机械、动力学与智能装备 10-23
-
2025年图像处理、物理建模与结构设 10-23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45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4758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2033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193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844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513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2840
-
清华大学地学系阳坤课题组揭示全球10-20
-
历史时期极端干旱灾害的数据评估和10-20
-
“清华化学百年论坛:塑造化学的未10-20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作为跨10-20
-
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46MW大容10-20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九疆电力建10-20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马韫韬教授团10-20
-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本科生在一区10-20
-
徐州蚁行天下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17959

-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21201

-
香港机械工程师协会 2013

-
北京十方极点展览展示中心 18337

-
创腾科技有限公司 21042

-
Terrapinn Singap 21051

-
ASTIRC 1974

-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社 2013

-
武汉地网非开挖科技有限公司 18113

-
中国园艺学会 24128

-
河南理工大学 23120

-
广东东莞大中集团 18289

-
广东省深圳市富士康 21005

-
龙岩学院 8078

-
厦门固贞会展有限公司 7930

-
同鸿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21043

-
MHT 8286

-
博锐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1983

-
北方中冶(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8025

-
BEGWAFW 8070

















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