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2025/07/23
在科研论文署名时,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和第一作者(First Author)这两个头衔经常引发困惑。根据Elsevier最新发布的《科研署名白皮书》,全球有38%的年轻学者曾因署名顺序产生争议。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职称评审等关键场景中,这两个角色的定位差异直接影响着学术评价结果。
一、学术贡献的坐标系差异
第一作者的核心定位聚焦于直接科研成果产出,其贡献度常通过具体工作量衡量。2023年8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在实验科学领域,第一作者平均承担82%的数据采集和75%的初稿撰写工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通讯作者更多承担学术资源协调者的角色,包括研究设计指导(约占项目总工作量的35%)、经费筹措(60%)及多团队协作统筹(45%)等。
值得关注的是学术评价体系的双轨制现象。高校人事处的评审细则显示,对青年教师的晋升考核中,第一作者论文占比评分权重达70%,而通讯作者仅占30%。但对学科带头人的评估则相反,通讯作者论文在学科建设贡献度的权重达55%。
二、国际学术圈的特殊规则
在不同学科领域,通讯作者的权责呈现显著差异。Nature指数显示,生命科学领域87%的通讯作者同时担任课题组长,其承担的学术责任延伸至数据真实性监督(新修订的《学术出版规范》明确要求)。而在计算机学科,通讯作者更多是基金项目负责人,73%的案例显示其并不直接参与代码开发。
跨文化署名惯例更值得研究者警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项目申请系统中,通讯作者自动被视为”资深研究者”,这在基金评审时直接影响团队资信评分。与之相对,德国马普研究所近年推行的”双通讯作者”制度,允许年轻学者通过该路径建立学术标识。
三、署名规范的技术性边界
中国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科研失信行为查处办法》明确规定,通讯作者对论文学术规范负有首要责任。在实际操作中,期刊编辑部会将78%的撤稿通知直接发送通讯作者,仅有22%案例同时问责第一作者。这种责任边界在涉及数据造假的学术不端事件中尤为关键。
最新出台的《科研人员行为准则》建议采用贡献者角色分类法(CRediT),将作者细分为概念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14类角色。这种标准化尝试正在改变传统的”第一作者=主要贡献者”认知,截至2023年9月已有127家SCI期刊强制施行该标准。
四、学术传承的隐形纽带
在科研梯队建设中,通讯作者通常承担学术传承核心节点的功能。高校研究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时,其导师作为通讯作者的比例高达91%。这种模式构建的学术谱系,在人才引进评估时往往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科研团队规模的演变正在重塑署名规则。针对万人计划团队的研究表明,当研究团队超过15人时,采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比例从2018年的12%骤增至2023年的47%。而通讯作者的设置开始出现分级现象,部分顶级期刊允许标注”主要通讯作者”和”项目通讯作者”。
五、署名争议的防范机制
预防署名纠纷的关键在于建立事前约定机制。清华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建议,在课题启动阶段即需签署《科研成果归属协议》,明确成果发表时的作者排序规则。实际案例显示,采用标准化协议的团队,其署名争议发生率比未采用团队低63%。
针对特殊贡献者的署名补偿策略成为新趋势。中国医学科学院试行”等效贡献值”换算系统,将基金申请、设备研发等非论文产出工作转化为署名权重。该制度试行两年来,跨学科合作论文数量提升28%,但同时也引发了学术贡献货币化的伦理争议。
在科研生态持续进化的当下,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功能分化日趋精细。研究者既要遵循学科惯例,也要关注政策动态,更需要建立团队内部的透明化沟通机制。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评选细则中,已首次将通讯作者的学术领导力列为独立评审指标,这或许预示着学术评价体系的新变革。
问题1:在职称评审时,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哪个更重要?
答:这取决于评审对象和学科特点。对青年学者,第一作者通常占70%权重;对学科带头人,通讯作者更重要(约占55%)。工程应用类学科更看重第一作者,理论学科可能侧重通讯作者。
问题2:国外期刊对通讯作者的要求有何不同?
答:Cell系列期刊要求通讯作者必须具博士生导师资格,Science则允许博士后担任。部分德国期刊实行”通讯作者负责制”,需签署数据真实性保证书。
问题3:师生合作论文该如何署名?
答:通行的做法是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但部分顶尖实验室开始采用”双通讯作者”模式,同时标注课题组和项目通讯作者。
问题4:共同第一作者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答:需满足三个条件:1)贡献度差异不超过15%;2)均参与论文撰写;3)贡献陈述中明确标注具体工作。部分期刊要求共同作者签署贡献说明。
问题5:通讯作者可以同时是第一作者吗?
答: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独立研究中。约12%的数学类论文采用这种模式。但临床医学期刊大多禁止,以确保责任分离。
问题6:企业合作的产学研论文如何署名?
答:建议采用”双通讯作者”制,高校方和企业方各设1名。知识产权协议中需明确通讯作者的专利处置权限。
文章来源【好学术】,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香港机械工程师协会 22954
-
djfdvn 24063
-
美国科研出版社 2070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3046
-
黄山市富伟会议会展公司 24132
-
上海传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0
-
国际工学技术出版协会 8055
-
大连理工大学 22989
-
山东大学 24256
-
暨南大学 23137
-
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 23226
-
APISE 23120
-
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18052
-
北京电源行业协会 23308
-
中华两岸经贸繁荣促进会北京办事处 22991
-
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 21070
-
WILL 2084
-
青岛皇冠商务会展有限公司 18053
-
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7930
-
西安周道会议策划服务有限公司 1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