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信息 >> 会议回顾

中国社会科学法学院研究生会举办第三期跨学科博士生沙龙

发布时间:2008/09/12

    5月26日晚,由我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三期跨学科博士生沙龙在明德法学楼601国际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法治背景下的地震灾害应对机制”,来自法理学、法律史、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等专业的八名博士生做主题发言,社会学院周孝正教授、法学院史彤彪教授现场点评,《人民日报》、《检察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应邀出席沙龙,近百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沙龙由我院研究生会主席郑重主持。郑重首先结合当前抗震救灾的大背景,针对此次沙龙的主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随后,八名博士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主题发言和深入探讨。
    法律史专业的余钊飞首先作了题为“地震灾害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发言,他深入分析了此次大地震中折射出的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并对赦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作了精辟入理的阐述。
    国际法专业的李明奇从日本的地震灾难应对机制出发,阐述了国外地震防御体系对构建我国地震防御体系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并进一步强调了法律在完善灾难应对机制中的重要性,呼吁提高国民的防震救灾意识和自救技能。 
    民商法专业的周贤日则以公益捐赠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我国公益捐赠事业现状,他指出对捐赠者的动机、影响捐赠的因素进行思考有助于公益捐赠事业的发展,同时他还提出捐赠者的社会责任和自身利益的平衡问题。
    经济法专业的赵泓任从地震灾后重建中的政府职能与财政制度方面针对“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做法做出了剖析,他提出应急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律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也应在法律框架下做出。他同时指出政府在震后重建工作中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并对政府应急行为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化、制度化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法律史专业的郑重做了题为“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地震灾害救助”的主题发言,他首先对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做了简要的评述,并指出民间组织的核心使命在于推动社会服务和社会公平。此外,他还结合国内外实践从联合倡议、捐款捐助,搜集传播信息和组织志愿者四个方面对民间组织在地震中的作用做出了详细分析。
    民商法专业的朱巍从民法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震后的孤儿收养、遗产继承、房屋按揭贷款等问题,并就震后工伤待遇、医疗纠纷、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动物致害问题、违法行为与地震共同作用下导致财产损失问题进行了生动而清晰的阐述。
    刑法学专业谢绍华的发言对地震灾害中的人身、财产犯罪问题进行了阐述,对震灾中的犯罪类型、危害性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综合评价。经济法专业的杨德敏则围绕地震灾害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和价值及其表现形式等做出了概括。
    应邀参加沙龙的毛伟旗律师也结合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对灾后金融机构及客户利益保护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对灾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关系的现状、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措施作出了积极的评价。
    主题发言结束后,周孝正教授和史彤彪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评议。周教授着重从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防御演习,建筑物档案登记制度等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并重点强调了保护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史教授则针对紧急状态下无法律的观点以及经济发展战胜一切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指出要化“悲痛为法律”,他还分析了建筑物质量问题背后的违法成本问题,并呼吁强化国家的责任,更好地保障国民的生命安危。随后,现场同学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向两位老师提出问题,得到了老师认真的解答。本次学术沙龙在现场活跃的气氛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据悉,法学院跨学科博士生沙龙是院研究生会定期举办的品牌活动。沙龙旨在跨越学科边界,碰撞思想火花,始终关注社会焦点、时事热点和法治前沿问题,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理性探讨,积极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法学院党委、团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院研究生会积极组织各专业博士生筹备沙龙,对社会问题做出了快速反应,得到了广大媒体的密切关注,体现出人大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版权声明:
来源本站整理,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会议推荐
相关期刊推荐
相关会议信息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