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袁志刚教授团队与海外合作者在地球弥散极光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4/16
![]() |
图1 Van Allen 卫星观测的合声谐波及电子的“蛋糕型”分布
图2 合声波及其二次谐波共同散射致使弥散极光电子沉降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25018、42104148、41874194)等资助下,武汉大学袁志刚教授团队、中山大学俞江副教授联合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合作,在合声谐波产生弥散极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低波段合声谐波驱动弥散极光沉降(Diffuse auroral precipitation driven by lower-band chorus second harmonics)”为题,于2023年1月27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095-x。
弥散极光是地球磁层物质和能量向高层大气输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地球圈层耦合研究的前沿热点。一般认为,弥散极光是由地球磁层中常规双波段合声波共同散射效应致使磁层电子落入损失锥并沉降至大气层所导致。然而,合声波的上下两个波段并不总是同时出现,空间上的分离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共同散射效应的效率。因此,寻找新的形成机制渠道,成为弥散极光研究方面亟需解决的关键。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通过磁层卫星Van Allen Probes和电离层卫星NOAA的联合观测,发现弥散极光电子沉降的同时,磁层中共轭位置上并未有常规的双波段合声波。取而代之的是下波段合声波及其二次谐波。与互不关联的常规双波段合声波不同的是,二次谐波与下波段合声波存在空间上一一对应,且存有因果关联(图1a-b)。这样的因果关联使得二者在空间上成对出现,为共同散射效应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该研究给出合声波自洽产生二次谐波的优先条件,并利用高精度卫星实测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了验证(图1c),为估量二次谐波对磁层粒子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观测支撑。研究团队进一步结合准线性共振扩散理论和Fokker-Planck模拟,证实了二次谐波可以替代常规上波段合声波与下波段合声波通过共同散射致使磁层电子沉降,导致磁层电子随投掷角的蛋糕型分布(图1d),驱动弥散极光的形成(图2)。
该研究结果提出了地球弥散极光形成的新途径,提升了对行星弥散极光的认识,为理解地球圈层耦合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上海唐朝酒店 17889
-
郑州轻工业学院 22903
-
先進成型技術學會 23944
-
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8031
-
中国能源学会 17982
-
武汉科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2948
-
江氏美容连锁机构 18102
-
东方高圣投资银行家 21246
-
新能源汽车产业委员会 8073
-
广州市电购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21154
-
大连理工大学 18326
-
武汉海讯科技会务有限公司 17904
-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17929
-
清华大学研究院 18105
-
第七届全国钙信号和细胞功能研讨会 17924
-
湖南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 1942
-
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23958
-
北京宣武区马连道 22836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8165
-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 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