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北京大学薛涛和朱彤团队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增加全球儿童疾病负担

2024/03/28

细颗粒物和臭氧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空气污染物。然而,学界和公众对臭氧健康危害的了解有限,相关风险的管理存在不足。已有研究发现长期臭氧暴露通过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了全球每年约36.5万的成人早逝1。然而,关于臭氧危害儿童健康的研究较少,尤其在集中了全球90%以上儿童死亡的中低收入国家,相关研究几近空白。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团队分析了来自55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儿童健康数据,检验了臭氧暴露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系,发现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每立方米,五岁以下儿童死亡风险增加3.2%通过整合多中心流行病学设计、固定效应模型、变系数模型等方法,团队还发展了检验暴露反应关系效应阈值的新方法,发现当暴露浓度低于100微克每立方米(WHO第一阶段目标)臭氧对儿童死亡的作用并不显著。针对中国等97个发展中国家,该研究进一步评估了2003—2017年的疾病负担,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导致每年15.3万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当于臭氧长期暴露导致27万成人早逝的57%。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归因于臭氧长期暴露的比例从2010年的0.8%上升到2015年的1.5%,且相关疾病负担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等少数地区。以上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柳叶刀-星球健康》2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3)00165-1)。

经由“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等清洁空气行动,我国细颗粒物污染得到迅速治理,但臭氧污染加剧3,不仅臭氧重污染天气频发,更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臭氧污染季节从夏秋季节向春冬季蔓延、长期暴露水平增加4。该项研究提示我国应重视臭氧长期暴露健康风险的防控,加快推进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标准制订。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全体民众的生命健康。包括我国在内,目前多数国家主要依据“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等短期空气质量标准监控臭氧污染。WHO新修订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2021版)首次提出以“暖季平均浓度小于60微克每立方米”作为臭氧长期暴露的管控目标5。结合该项研究结果,管理部门应尽早研判,明确在空气质量标准中增设臭氧长期暴露浓度指标的必要性,以及在标准修订中考虑如何加强儿童等脆弱人群的保护。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境空气质量评估与标准制修订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臭氧污染与天气气候变化的协同健康效应及风险”、能源基金会的资助。薛涛为第一作者,朱彤为共同通讯作者。主要作者还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Frank Kelly,以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系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多位师生。

参考文献

1. Murray, Christopher JL, et al. "Global burden of 87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2020.

2. Xue, Tao, et al. “Estimating the exposure–response function between long-term ozone exposure and under-5 mortality in 55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3. 

3. Xue, Tao, et al. "Estimat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ambient ozone exposure during 2013–2017 using a data-fusion mode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4. Li, Ke, et al. "Ozone pol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preading into the late-winter haze seas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5. 朱彤、万薇、刘俊、薛涛、宫继成、张世秋,《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修订解读》,《科学通报》2022年第8期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第四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FAIML 2025)(2025-04-25)

2025年无线与光通信国际会议(CWOC 2025)(2025-04-25)

2025年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网络国际会议(ICCSNN 2025)(2025-05-10)

SPIE出版|2025年遥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RSIT2025)(2025-05-18)

2025年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工程国际会议(EICTCE 2025)(2025-05-22)

2025年计算机游戏、仿真与建模国际会议(2025-05-22)

第十届组合数学与图论国际研讨会(CGT 2025)(2025-05-23)

2025年第三届亚洲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国际会议(CVIPPR 2025)(2025-05-23)

第四届机器视觉、自动识别与检测国际学术会议(MVAID 2025)(2025-05-23)

第九届能源技术与材料科学国际学术会议(ICETMS 2025)(2025-05-23)

2025年卫星通讯、边缘计算与智慧城市国际会议(ICSCSC 2025)(2025-6-14)

2025年综合艺术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ICIASD 2025)(2025-6-9)

第二届经济发展与管理应用国际学术会议(EDMA2025)(2025-7-4)

2025年智慧教育与心理健康国际研讨会(ISSEMH 2025)(2025-6-9)

2025年结构工程、土木建筑与施工技术国际会议(SECECT 2025)(2025-6-19)

2025年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国际会议 (EMEEIC 2025)(2025-6-3)

2025年人文发展与社会科学国际会议(ICHDSS 2025)(2025-5-8)

2025年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与遥感地质国际会议(IMERSG 2025)(2025-5-4)

2025年智能机器人与数字化社会国际会议(ICIRDS 2025)(2025-5-11)

2025年智能机械与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IMCE 2025)(2025-5-29)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