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刘锦涛团队发现群体特异性死亡促进细菌扩张
2025/01/06
清华新闻网1月3日电 细菌在营养匮乏的环境中如何生存是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浮游态细菌常通过提高营养转运能力、降低非必需活动等方式提高存活。群体状态的细菌是否有更好的生存策略?
1月2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刘锦涛课题组在《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群体特异性细胞死亡维持细菌在磷饥饿下的扩张”(Community-specific cell death sustains bacterial expansion under phosphorus starvation)的论文。研究发现,细菌在磷供给缺乏时触发群体特异性死亡的现象,并通过回收含磷分子以维持群体扩张,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适应机制。
研究人员以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为研究模型,发现环境中的磷供给缺乏时,生物被膜仍然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扩张。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发现,磷供给缺乏导致生物被膜中的胞外磷脂水平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磷脂来自活性氧介导的细菌死亡。生物被膜通过回收死亡细菌所释放出的磷以维持持续性的扩张。
与磷缺乏所不同的是,面对碳、氮供给缺乏时,生物被膜很快停止扩张。其中,碳缺乏导致生物被膜整体的死亡,因而不能持续扩张;氮缺乏不会导致显著死亡,生物被膜同样无法持续扩张。磷缺乏所诱导的细胞死亡主要集中在生物被膜的内部区域,因此生物被膜外部区域的细菌能够利用内部死细胞释放出的含磷分子维持扩张。这体现了生物被膜通过空间分化优化资源利用的能力。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该现象为细菌群体所特有。浮游态细菌并未在磷供给缺乏时出现死亡,胞外磷脂水平也未出现显著增加。
细菌群体应对营养缺乏时的响应
研究首次揭示了细菌生物被膜在磷缺乏时通过群体特异性细胞死亡和营养回收实现群体存续和扩展。该机制赋予细菌群体对环境波动的高度适应性,展现了微生物强大的生态竞争力,为深入理解细菌的代谢适应性及其在自然和临床环境中的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刘锦涛为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2017级医学实验班(八年制)学生王梓俨、基础医学院2017级博士生曾令斌、2019级博士生胡守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重庆师范大学 18234
-
APISE 22983
-
Remix教育 1893
-
山西锦兴能源有限公司 1802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94
-
华中师范大学 18054
-
山东飞鲨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8062
-
国防科技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空 18088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21144
-
IWEG组委会 24110
-
武汉海讯科技会务有限公司 17937
-
湖北学而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4053
-
武汉金钥匙会务服务有限公司 21002
-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23198
-
San Jose State U 2075
-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 23020
-
East Asia Resear 20996
-
中华口腔医学会 23305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4104
-
武汉扬帆四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