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电卡制冷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5/14
![]() |
图 (a)铁电高分子的电卡制冷效应;(b)铁电高分子的电致伸缩效应;(c)自驱动电卡制冷器件热力学循环;
(d)电-力、电-热双功能薄膜制冷系统运行模式;(e,f)分布式、轻量化、高能效的芯片降温应用效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76127)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前瞻交叉研究中心钱小石教授团队在电卡制冷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高能效自驱动高分子制冷器件(Self-oscillating polymeric refrigerator with high energy efficiency)”为题于2024年5月8日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375-3。
电卡制冷技术具有电能损耗小、能效高、零温室效应潜能以及易于小型化、轻量化等优势,有望替代现有制冷剂。研究团队利用分子缺陷修饰的方法,通过调整高分子中的缺陷比例,使得目标高分子在外加电场(66.7 MV/m)下,表现出9 K的绝热温变和1.9%的面内应变。改性后的高分子薄膜无需额外的机械驱动力输入,在电场作用下同步产生位移和冷热变化,实现了材料即器件、器件即材料的自驱动制冷效果。
该器件能够在制冷和热泵工况下拉开大约4 K的温宽。研究人员将传统制冷系统测试技术引入电卡制冷系统性能测试中,搭建了适用于薄膜电卡制冷系统的焓差台,并分别独立地严格控制热源和热沉的温度。测试结果表明,在4 K工作温宽条件下,该器件可以输出2.7 W/g的制冷功率密度,对应的COP为24,实现了约32%的热力学完善度。由于无需外加驱动部件,器件空间利用率高,其单位空间上的制冷功率密度相比于其他电卡制冷器件提升了近百倍。此外,凭借其轻质、体积小、能耗低和柔性等诸多优势,该器件可以对小空间内的芯片等发热元件进行实现针对性、高效率和智能化制冷。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FFGSBD 8008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1923
-
中国石油学会 21005
-
北京交通大学 23128
-
北京中欣博康医学研究中心 2017
-
清华大学 1878
-
香港维科信息产业研究中心 1977
-
WCNIS2009组委会 2290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4049
-
BEGWAFW 7993
-
西北大学 7903
-
广州国龙会议策划服务有限公司 24025
-
延边大学 1965
-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 17950
-
中睿监理公司 18069
-
四川省达州市职工旅行社有限公司 17956
-
济南兆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6
-
重庆大学 18085
-
北京汇智河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7999
-
FEQ 2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