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蒋靖坤研究团队在大气颗粒物生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4/24
![]() |
图 大气酸碱团簇及其主要生成路径(纵轴自由能值越低,团簇越容易生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188102)等资助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蒋靖坤研究团队在城市大气环境新粒子生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大气酸碱成核中隐含的碱性分子(The missing base molecules in atmospheric acid-base nucleation)”为题,于2022年7月25日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nsr/nwac137。
气态分子通过均相成核生成新颗粒物的过程广泛存在于大气中,该过程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影响空气质量和全球气候。由气态分子生成稳定的分子团簇是新颗粒物生成的初始步骤,相比于后续的团簇和颗粒物生长过程具有更高的化学选择性,且通常需要克服自由能垒。因此,关键团簇的生成是成核的主要限速步骤,对关键团簇的识别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也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难点。
该团队通过长期对城市大气环境中酸碱成核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酸碱反应是空气中气体分子克服表面张力快速生成新粒子的主要驱动力,而其关键机制在于酸碱双分子团簇的生成。相比于传统的硫酸双分子团簇生成机制,酸碱双分子团簇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可以大量生成含两个或更多硫酸分子的稳定团簇,从而高效地生成新粒子。量子化学和团簇动力学分析结果均表明,新机制所预测的含硫酸团簇和新粒子的生成速率比传统机制提高了几个数量级,这与北京、上海等地大气观测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烟雾箱实验结果均呈现很好的一致性。团队对测得的碱性气体进行了表征,发现以二甲胺为代表的有机胺是生成酸碱双分子团簇的关键碱性分子,而氨气等弱碱性气体则参与后续团簇生长过程(图)。
上述研究成果凸显了有机胺等碱性较强的气体分子对于大气边界层内颗粒物生成的重要意义,对区域空气质量和全球气候的改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0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7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188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1406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410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8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1248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725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706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921
-
【院校速递】今日院校科研十大要闻04-30
-
学生党焦虑:With Edito04-30
-
投稿前如何避免争议?- 三步走策04-30
-
投稿系统遭遇技术瓶颈?解析Wit04-30
-
小修=录取通知书?警惕学术期刊的04-30
-
第五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 2077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793
-
昆明兴达会议服务公司 22857
-
第二届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国际会 23861
-
哈工大(深圳)微纳流研究中心 23839
-
北京企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20931
-
中科博爱(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1857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 20838
-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会议中心 17872
-
guizhoushifandax 22763
-
北京鸿腾瑞达广告 1805
-
山东省烟台大学 20971
-
南方医科大学 1845
-
上海集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20811
-
hksme 22825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810
-
工程信息研究院 17805
-
cnct2016 22792
-
博锐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1802
-
上海师范大学 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