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会议知识

详解!共同一作,是否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2024/03/13

  在国内,论文署名问题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共同第一作者,因没有统一认定标准,又直接影响硕博毕业、求职、考评的结果,而令人心神不宁。


  共一指的就是共同第一作者,也可以叫做并列第一作者,无论是共同第一作者还是并列第一作者,都是第一作者,共同署名的两位作者是不分先后的,共同和并列就意味着二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是同等的,参与程度也是同等的。共同一作或者并列一作都属于第一作者,这种认可是在并列作者被允许被认可的情况下,如果期刊或者单位并不认可并列作者共同作者,两位作者中排在后的作者价值可能就会稍小一些。


  追溯历史


  我国学术期刊署名方式,通常是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个作者,则按照其贡献程度进行降序排名,即我们常见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即使两个名字并列摆放,也默认前者是一作。后来借鉴国外期刊的做法,增加了通讯作者这一重要身份,相当于邀请权威人士来为投稿做质量担保。


  SCI的引进,打破僵局对于以实验数据为核心的理工科成果展示平台,SCI英文期刊执行并认可“共同第一作者“,本着严谨客观的科研态度和对参与成员劳动成果的尊重,第一作者可以≥2个,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甚至可以有4-5个第一作者。


  46.6%的研究者会产生分歧


  纵向来看,单篇论文的作者数量正在增加,这意味着获得令人羡慕的第一作者位置,竞争在加剧。对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列出的3000万篇论文的分析发现,1975年之前,单篇论文的平均作者人数为1.9人,在2015-19年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9人。


  调查发现,回复有论文署名分歧问题的研究人员占比,医学科研领域要比其他领域高50%;作者排序存在问题的比例,医学科研领域高70%。这些差异也部分反映了不同学科的排序规定,例如有的学科会习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而大多数学科是按照贡献水平排序。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一作绝不可轻易让人,如果是多人合作完成,又确定自己是最高贡献度,共同一作也要争取前置位。导师可以出现在通讯作者的位置,这点无须担忧。如果合作伙伴确实对文章有直接贡献,必要的共同第一作者务必要如实填写。


  而又有人说,宁可当二作,也不要做共一,这样至少“死”个明白。但事实上,共同第一作者的方式正越来越受认可,明确且不可逆。


  掺杂人情的“共一”被限制


  在评审规则中,不同单位对于共同一作的认可程度不同。当然,也有少数单位,共同第一作者只认1个人,不能同时享受共一的加分。


  这种限制本质上并不是否认共同一作的位置,而是以此来控制人情导致的“共一”泛滥的局面。在不少事业单位,“署名送人情”的例子很常见,把署名当成礼物,送领导、送同门……即使对研究完全没有贡献的人,仍被列为作者。这样的不认可,倒是十分必要,守住了科研的基本底线。


  至于求学阶段,以共同一作身份发表的论文成果就更容易被认可了。无论是评奖评优、还是毕业要求,只要是第二作者及以上层次的署名,一般都被学校学院承认。毕竟无论从资源渠道、还是科研能力来看,都很难以独立第一作者的署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稿,因此即使是SCI的共同第一作者,也实属难得。


  跳出求职、考评、毕业这些刚需场景,而从科研本身的发展出发,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更是一种必然趋势。


  共同一作,已是必然趋势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多,跨校甚至跨国合作越来越普及。尤其是进行重磅研究,很难单打独斗,不同课题组共同协作才有双赢的机会。


  国际顶刊关于"共同作者"的署名要求


  - Nature表示:如果确有必要说明2个以上的作者在地位上相同,可采取共同第一作者的署名方式,也可用符号在姓名旁边标识,并说明这些作者对研究工作贡献相同。


  -Science表示:通讯作者保证所有的作者都同意在稿件上的署名,任何署名的改变要有全部原作者签名同意的书面意见。


  -Cell表示:除了用星号标注相应作者外,通讯作者可以使用编号脚注来指定其他同等贡献的作者。所有作者应该讨论并同意作者顺序和作者身份的指定。所有被列为作者的人都应对论文做出实质性贡献。


  从2021年上半年我国内地高校CNS发文统计中可知,80%左右的文章通过国际(内)合作的形式完成,有些研究的共同通讯、共同一作数量更是达到5、6个之多。


  总而言之,基于合作研究而产生的学术论文中的共同第一作者,理当视作第一作者的身份去接纳和认可;而那些背离科研诚信“注水”产生的共同一作,注定无处藏身。


  那么何种情况下,可加共同一作?


  1.工作量较多,多人接手完成一项研究工作。


  2.工作复杂或难度大,需要多位人员共同负责,或者将本课题组不能完成的工作委托给外课题组。


  3.新手在师兄师姐或其他有经验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项课题,指导人员会被列为共一,有教职的教师一般为通讯作者。


  4.双方都有要发表的量级相当的论文,互相将对方挂为共一,常见于课题组内或学科内或关系较好的合作单位。


  5.年资较低的科研人员主动或被动将年资较高、地位较高的科研人员放在共一位置。


  6.第一作者主动或在通讯作者授意下,将共一给予急需此类位置的研究人员,用于荣誉评定、入学或晋职等。


  那么,共一的被认可程度在各项评定中究竟如何呢?这得分成3种情况讨论。


  (1)奖学金评定及毕业:在硕博时期,以共一身份发表的论文成果,无论是评奖评优还是毕业要求通常都被学校承认。


  (2)求职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该情况下以共一身份发表的论文成功也是被认可的,但其含金量有待商榷,不能保证你在竞争者中遥遥领先。


  (3)职称晋升:在该情况下共一的身份并不会给你加分。因为职称评定最重视的是科研成果的“纯度”。为了防止共一成为“灌水”工具,有些顶尖高校或科研单位明确提出:第一作者只认可1个人,不能两个人同时享受第一作者的加分。


  通过以上相信大家对共同一作,是否已是必然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解,其实尤其是国内用于实际用途,对于SCI国际期刊的选择上,其论文的发表非常有价值性,但总归一人是较为难完成的,因此多为作者的情况很可能在贡献程度就会出现共一作者的情况,如今来看也是较为常见的了。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网友分享,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第四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FAIML 2025)(2025-04-25)

2025年无线与光通信国际会议(CWOC 2025)(2025-04-25)

2025年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网络国际会议(ICCSNN 2025)(2025-05-10)

SPIE出版|2025年遥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RSIT2025)(2025-05-18)

2025年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工程国际会议(EICTCE 2025)(2025-05-22)

2025年计算机游戏、仿真与建模国际会议(2025-05-22)

第十届组合数学与图论国际研讨会(CGT 2025)(2025-05-23)

2025年第三届亚洲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国际会议(CVIPPR 2025)(2025-05-23)

第四届机器视觉、自动识别与检测国际学术会议(MVAID 2025)(2025-05-23)

第九届能源技术与材料科学国际学术会议(ICETMS 2025)(2025-05-23)

2025空间信息、网络空间安全与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国际会议(CSECE 2025)(2025-5-18)

2025年科学教育、人文与艺术鉴赏国际学术会议(SEHAA 2025)(2025-6-6)

第十届生物医学工程与制药科学国际会议(ICBEPS 2025)(2025-5-24)

2025年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国际学术会议(ICTEP 2025)(2025-6-6)

2025年测量测绘、环境监测与智慧农业国际会议(SMEMSA 2025)(2025-5-25)

2025年农业、渔业与畜牧业国际会议(ICAFL 2025)(2025-6-14)

2025年可持续供应链、绿色物流与低碳发展国际会议(ISGLD 2025)(2025-6-23)

2025年地质测绘、岩土与矿产资源国际会议(ICGSGMR 2025)(2025-6-25)

2025全球定位算法与测绘、图像处理国际会议(GPASIP 2025)(2025-6-13)

2025年电力工程、新能源与电气技术国际会议(ICPENET 2025)(2025-6-21)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