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环学院王学军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发文指出河流入海是全球近海海洋长期被低估的重要汞来源
2024/04/28
《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Rivers as the largest source of mercury to coastal oceans worldwide”指出,河流是全球近海海洋中汞的最主要来源,而非大气沉降。研究还指出,世界多国或有必要改进现有的汞污染防治策略,将汞的地表迁移和入海作为重要过程纳入汞污染防治策略。
环境中的汞既有自然来源,如火山,也有人为来源,如燃煤电厂。汞一旦进入大气层,便可在大气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并沉降到海洋,在食物链中大量积累,威胁公众健康。近海渔业贡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人体汞摄入,控制近海海洋中汞的来源对减缓汞对公众的健康影响尤为重要。一些全球模型假设所有进入海洋的汞均来自大气沉降,然而近期越来越多的观测在近海的食物链和空气中发现了河流汞的“踪迹”[1,2,3],表明河流入海对全球汞循环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
本研究表明,河流每年向全球近海输出上千吨“新”汞,是大气沉降的三倍。由于径流量大、土壤侵蚀严重和人为汞排放的共同影响,亚马逊河和恒河等十条大河贡献了输出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由气候变化导致的越来越常见的高径流事件促进了河流汞入海。此外,河流汞入海使近海从外海的汞“汇”变成汞“源”,导致每年净输出超过300吨的汞到外海,促进汞从海洋向大气的二次排放,以及汞在大陆架的广泛沉积和再悬浮。
本研究的估计结果三倍于近30年来被科学界广泛采纳的估计值(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00吨每年),强调河流是地球汞循环中长期被低估的重要贡献者之一。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各国汞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以减缓人为汞排放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Nature的Research Highlight以“Toxic mercury rides rivers into the sea”为题对本文进行了报道。
该研究由王学军教授(北京大学)和PeterRaymond教授(耶鲁大学)指导,博士生刘茂甸(北京大学,现为耶鲁大学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张倩茹(北京大学)、Taylor Maavara(耶鲁大学)和刘少达(北京师范大学)为论文共同作者。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748、41977311、41821005)的资助。
参考文献:
1.Schartup, A. T.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2, 11789–11794 (2015).
2.Jonsson, S. et al. Sci. Adv. 3, e1601239 (2017).
3.Sonke, J. E.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5, E11586–E11594 (2018).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4174
-
可持续城市与社区研究会 24173
-
北京嘉城信合汽配贸易有限公司 21004
-
ALIBABA 23978
-
铜陵骥灵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7884
-
湖北武汉大学 18140
-
兰州理工大学 24004
-
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8333
-
中国社会岩石力学工程 23058
-
河南开封欧帕自动化有限公司 17990
-
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 24089
-
上海文化公司 20952
-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8007
-
中国科技大学 2124
-
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 17953
-
苏州工业园区落加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23910
-
美国科研出版社 1776
-
北京博捷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914
-
Chengdu Huanyush 8004
-
天津市电子学会 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