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王盼团队与海外合作者在基于液流电池的电化学碳捕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4/04/09
![]() |
图 二氧化碳捕获-释放与液流电池充电-放电过程
a. 二氧化碳捕获与能量存储 b. 二氧化碳释放与能量传递过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05249、22101064)等资助下,西湖大学王盼团队与哈佛大学Michael J. Aziz团队、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季云龙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类基于吩嗪衍生物水溶性的有机储能小分子,利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实现电化学碳捕集。相关成果以“基于吩嗪衍生物的液流储能系统与电化学二氧化碳捕集(A Phenazine-based High-Capacity and High-Stability Electrochemical CO2 Capture Cell with Coupled Electricity Storage)”为题,于2023年8月24日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3-01347-z。
水系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以其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成为电力系统进行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面对传统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引起的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二氧化碳的低能耗、高效率捕集是打造碳循环的重要课题。
上述团队发展了一类基于吩嗪衍生物的水溶性有机小分子1,8- ESP(图),利用其在水系液流电池电化学储能,即充-放电中,发生的质子耦合氧化还原反应,引起水溶液中pH的变化过程,在储能的同时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富集与释放。该体系具有0.86-1.41 mol/L的二氧化碳捕集容量,其能量成本可低至36 kJ/mol,可长时间连续稳定运行。相较于传统胺吸收技术,该电化学过程能耗低且安全友好。
该工作发展的以水溶性有机小分子1,8- ESP为活性物质的电池体系,实现了高容量CO2的高效捕集,并可同时实现稳定的电能存储。在未来应用中,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储能与碳捕集的及时调整与响应,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后续电化学介导的CO2捕集技术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HKSME 20923
-
WILL 7931
-
北京会唐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20920
-
青岛大学交流中心会议酒店 18181
-
江西财经大学 23023
-
材料工程与应用国际会议 24201
-
华南出版社(广东)有限公司 1891
-
国际工学技术出版协会 21104
-
沈阳市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学会 23089
-
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 18040
-
会议合影,照相摄像 1976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1939
-
青岛鹏图商务会展有限公司 18030
-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 20942
-
中国汽车会议网 21009
-
宝安中旅大厦 21132
-
武汉金钥匙会务服务有限公司 21104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7952
-
北京中企世纪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7997
-
WILL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