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干货分享

医疗论文井喷 预印本注水了吗

2024/03/18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预印本平台迅速崛起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 在“及时分享”和“质检”之间,它与传统的学术出版业正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新冠疫情期间,以bioRxiv、medRxiv为代表的预印本平台大出风头,已显现对传统学术出版的冲击。


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让一种后起的科研论文发表平台——预印本网站的影响力大增,争议也随之而来。


2020年1月的最后一周,学术界两次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研究进展的大讨论,都与一个网络平台上的研究论文有关。1月2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题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在一种中华菊头蝠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RaTG-13与新冠病毒在全基因序列上的相似度高达96.4%。该论文在2月24日正式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之前,已被引用了156次。


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部分初步依据正是来自于预印本平台上的研究。但就在同一天,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团队在bioRxiv上发表研究,怀疑新冠病毒被插入艾滋病病毒的关键氨基酸序列,暗示新冠病毒可能由“人工合成制造”。该文一出,多名病毒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反驳,该论文上线后不到两天即被撤稿,但此后已在推特上被讨论了超过1.7万次,并被25家新闻机构报道。此后数月间,“病毒人工合成论”仍在全球各地甚嚣尘上。


预印本(preprint),通俗地说就是一份完整的论文初稿,包括完整的图表和数据。大多数预印本在上传至预印本平台后都有一个数字对象标识符(DOI),因此即便尚未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正式出版,也可以在其他研究论文中被引用。与传统期刊动辄几个月的审核流程相比,预印本论文一般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发表,能尽快帮助政府和民众防控疫情,也利于科学共同体之间高效沟通,因此成为诸多研究者的首选。


新冠疫情期间,预印本平台大出风头,显现出对传统学术出版业的冲击。截至5月下旬,在几大预印本平台上与新冠肺炎有关的预印本论文数量已超5000篇,可谓汗牛充栋。但如同硬币的两面,预印本论文的井喷也造成了一些不严谨的低质量论文被广泛传播和过度解读,引发负面后果。人们担心,在事关健康与生命的医疗领域,一些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发表甚至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及时分享”与“质量把关”之间,预印本平台和传统学术出版行业都在寻找着平衡点。


预印本平台应运而生


预印本平台崛起之前,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是科学界主要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版界和学术界也建立有一整套专业化的学术论文发表规范,包括一稿不能多投、稿件发表前要进行严格的同行评审等。然而,在这套标准化、流程化的出版规范被科学界认可之前,所谓的“预印”和“正式发表”,似乎并没有清晰的边界。


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让人们对物理、天文、生物、数学、医学及化学的观念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鼓励科学家们重视思想交流。1868年,《自然》杂志诞生,它的科学观点和编辑模式都曾和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自然》最初并没有设立例行的同行评审机制,研究是否真实完整,其责任完全由作者承担。


到20世纪中叶同行评审有了更加标准化的流程之前,许多期刊都没有同行评审。比如,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发表的DNA双螺旋结构研究,就没有被同行评审过。而《自然》杂志直到1967年才开始进行例行的同行评审。此后,科学出版的流程逐渐标准化,也催生了诸多大型科技期刊出版商。


但这也引起了新的批评。《国外科学数据开放获取研究》一书中提到,出版商通过垄断学术资源获取超额利润,严重影响了科学知识的自由传播,阻碍了知识生产能力的提高。根据EBSCO信息服务公司对2008-2012年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调查显示,五年间学术期刊价格上涨超过28%,远超过消费指数增幅,造成了图书馆的“期刊危机”。即使在电子期刊出现后,出版商也设立了许多限制,将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使用限制在订购机构的局域网内,形成所谓的“许可危机”。过去几十年中,数字期刊的订购费用增幅远高于通货膨胀率。


与危机相伴相生的是革新,“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席卷了全球学术界和出版界。2001年12月,《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通过,它明确了开放获取的内涵,同时提出将作者自存档的预印本和开放期刊作为开放获取的两种基本实现策略。随着“开放获取”理念的普及,众多投资机构和政府发布了强制性政策,要求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允许其论文开放获取。


预印本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游戏规则。研究者可以先把未经评审的学术论文直接发布到一个网络开放平台上,通过基本审查后便可以供同行、公众或媒体免费访问和使用。同时,这些预印本论文又可以提交给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审后作为学术论文正式发表。将论文发布到预印本平台的作者们,还可以根据同行修改的意见修改初稿,并在预印本服务器上进行多次更新。


一般认为,最早的预印本平台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在1991年建立的arXiv.org,目前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维护和运营。迄今该平台已经储存了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论文超过50万篇,均可开放获取。但根据《科学》杂志2017年的报道,生物医学界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实践。1961年开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一位70岁的行政长官Errett Albritton组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小组”(IEG),由在同一子领域工作的科学家组成。参与者将论文手稿发送给NIH,NIH将其复印并邮寄给小组成员。就像今天的预印本平台一样,这个想法是为了促进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并在研究结果发表在期刊上的几个月前将其传播出去。


此后的五年,NIH成立了七个交流小组,共有3663名来自美国和国外的成员,交换了2561份备忘录,其中一半以上的论文还没有被期刊同行评审。这些文件被认为是机密文件,但如果作者允许,可以在组外提交。参与该计划的一名研究员提到,由于商业和非营利期刊出版商的反对,该项目没有持续下去。1966年,美国免疫学家协会称IEG对免疫学期刊来说是“真正的危险”。当年年底,13家生物化学期刊表示,不接受此前通过IEG备忘录共享的论文,IEG被迫关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预印本平台不断涌现。继1991年出现的arXiv.org之后,2013年4月PeerJ Preprints成立,成为当时首个生物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预印本平台,但该平台后于2019年9月底停止接收预印本。2013年11月,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成立的生命科学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线,不断发展壮大至当今最大的生命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bioRxiv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10月,其服务器当月下载量超过100万,也被《科学》杂志评为2017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16年,化学预印本平台ChemRxiv上线。2019年6月,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医学出版商BMJ和耶鲁大学联合运营的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线。


大多数预印本平台挂靠于高校之下,比如物理学领域的arXiv.org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提供支持。还有一些则隶属于期刊出版商,比如2019年4月外科开放科学平台(Surgery Open Science)属于荷兰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近几年,诸如盖茨基金会及维康信托基金会等关注科学开放的慈善基金会也相继设立了开放研究平台。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网友分享,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第四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FAIML 2025)(2025-04-25)

2025年无线与光通信国际会议(CWOC 2025)(2025-04-25)

2025年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网络国际会议(ICCSNN 2025)(2025-05-10)

SPIE出版|2025年遥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RSIT2025)(2025-05-18)

2025年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工程国际会议(EICTCE 2025)(2025-05-22)

2025年计算机游戏、仿真与建模国际会议(2025-05-22)

第十届组合数学与图论国际研讨会(CGT 2025)(2025-05-23)

2025年第三届亚洲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国际会议(CVIPPR 2025)(2025-05-23)

第四届机器视觉、自动识别与检测国际学术会议(MVAID 2025)(2025-05-23)

第九届能源技术与材料科学国际学术会议(ICETMS 2025)(2025-05-23)

2025年安全科学与智能制造装备国际会议(ICSSIME 2025)(2025-6-10)

2025年水文、水资源工程与环境化学国际会议(HWREC 2025)(2025-6-18)

2025年区块链、信息与物联网国际会议(ICBII 2025)(2025-6-6)

2025年机械仪表、测量控制与智能制造国际会议(MIMCIM 2025)(2025-5-23)

2025遥感、空间信息处理与地球物理学国际会议(SIPG 2025)(2025-5-13)

2025年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与地质资源国际会议(IGEDGR 2025)(2025-5-27)

2025年海事工程、机电系统与控制国际会议(MEMESC 2025)(2025-6-8)

2025年数据可视化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ICDVML 2025)(2025-6-28)

2025智能机器人、计算机安全与量子计算国际会议(IRCSQC 2025)(2025-5-15)

2025年区块链、大数据与金融科技国际会议(ICBDF 2025)(2025-5-27)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