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基于纳米孔道天然蛋白质精准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6/01
图 纳米孔道鉴定蛋白质酪氨酸硫酸化翻译后修饰示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27806)资助下,南京大学龙亿涛教授团队在天然多肽/蛋白质酪氨酸硫酸化翻译后修饰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基于纳米孔道的酪氨酸硫酸化状态直接测量(Direct Mapping of Tyrosine Sulfation States in Native Peptides by Nanopore)”为题,于2024年9月25日在《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4-01734-x。
酪氨酸硫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约1%的酪氨酸残基可能被硫酸化,然而,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迄今仅有约160种酪氨酸硫酸化蛋白质被实验鉴定,大量重要硫酸化蛋白及其功能有待检测发现与阐明。目前,酪氨酸硫酸化检测的难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首先,酪氨酸硫酸化对温度和pH敏感,容易在质谱检测中丢失;其次,酪氨酸的另一种翻译后修饰——磷酸化,与硫酸化仅存在微小的分子量差异(仅差0.0095 Da),使得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受到限制;此外,硫酸化蛋白质丰度极低,且在纯化分离过程中的低稳定性进一步增加了检测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亟需发展一种单分子测量技术,能够直接且精准地鉴定天然蛋白中的酪氨酸硫酸化状态。
针对此问题,研究团队在仪器研制项目资助研发的“纳米孔道单分子蛋白质测序仪器系统”上,发展了一种通用型蛋白质酪氨酸硫酸化检测方法,能够在无需纯化分离的条件下,直接鉴定并定量混合体系中的低丰度硫酸化酪氨酸,突破了现有纳米孔道检测技术仅适用于测定特定已知多肽序列、难以应用于实际未知蛋白质分析的局限。同时,结合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硫酸化诱导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增强机制,证明了这种纳米孔道序列非依赖性硫酸化识别策略的可靠性,为进一步鉴定未知的酪氨酸硫酸化蛋白质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694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399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08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535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794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793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3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501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064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143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12
-
分享几种信息检索的方法,高效获取07-23
-
EI检索索引:类型分享,优化你的07-23
-
计算机领域文献的Ei检索:流程详07-23
-
EI检索参考,文献问题分析07-23
-
宁波索达电器有限公司 20880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22965
-
河南省中原工学院 18032
-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17980
-
江西理工大学 21043
-
EQ3 7865
-
贵州林城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23887
-
武汉科技大学 21072
-
中国互联网服务商联盟 18220
-
大连东方瑞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939
-
第二届先进电子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24022
-
重庆邮电大学 18257
-
ACPEE 24262
-
wuhanjinyaoshi 20925
-
中国制冷学会 21048
-
华东理工大学 20981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985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2917
-
北京两岸行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17904
-
上海首美展览有限公司 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