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高校热点

13位科学家获颁202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青年科学奖

2023/09/06

“心怀国之大者,从国家需求角度去做研究,还要做到全球领先。”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和北京大学教授黄罡的获奖感言,也是他们共同的科研理念。

9月2日,202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为获奖人颁奖,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宣读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主持颁奖仪式。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旨在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2022年度,共有6个项目、7位科学家共同获得陈嘉庚科学奖,6位青年科技人才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原创:做别人不敢做的

“创新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因为创新可能会失败,所以不敢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邵峰是陈嘉庚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得主。

邵峰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发现了多个针对细菌的天然免疫受体,建立了细胞质抗细菌天然免疫的基本理论框架,首次鉴定了这些免疫受体触发细胞焦亡的关键蛋白GasderminD,并在此基础上将细胞焦亡的概念重新定义为由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揭示了焦亡是癌症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原创性研究成果,刷新了天然免疫尤其是细胞焦亡领域内的固有认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原创性研究风险重重。邵峰坦言,在生物学领域,很难有别人从来没想过的想法,而且一旦想到了也很少有人迈出第一步并坚持下去。但他坚信,“只有去做前所未有的事情,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突破性的问题,真正带动行业和研究领域的发展。”

加强原始创新一直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心愿,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陈嘉庚科学奖旨在奖励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

“我们做原创性研究,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提问,敢于思考。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往往可能诞生一些新的原创性的增长点。”陈嘉庚科学奖技术科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表示。

翟婉明和团队突破传统的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子系统理论框架,跨学科创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并提出了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原理与方法,结束了长期以来将车辆与轨道割裂开来研究的历史。目前他们提出的理论已成为国内外轨道交通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重载铁路工程领域,有力地支撑了铁路现代化发展。

翟婉明寄语青年:“要把自己的研究紧贴国家的需求,只有这样,你的研究才能够做得更深、更好,而且可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引领:抢占科技制高点

梅宏和黄罡共同获得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获奖项目是“面向网构软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

当前,打破信息孤岛是基础而紧迫的问题。梅宏和黄罡及其团队提出,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与方法,将各阶段核心制品与活动统一为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及其迭代细化的转换,提出运行时软件体系结构概念,为信息系统功能和数据库操作发明黑盒式全新技术方案,将信息孤岛互操作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相关技术进入多个国内外标准,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需求。

在国际上,这是率先从软件技术的视角来看互联网计算的一支团队。“我们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有理念性改变的理论,在打破信息孤岛方面是领先的。”黄罡说。

科技制高点关系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围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科技需求,着力解决相关技术“有没有”“行不行”的问题。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微就在奋力解决核心技术“有没有”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高精度硅像素X射线探测器。

像素探测器以其良好的位置分辨和能量分辨能力,成为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先进同步辐射光源以及医学成像设备中的核心探测器。魏微在国内率先开展半导体像素探测器研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领导团队完成了国内首台硅像素X射线探测器样机,使得我国同步辐射高端探测器取得零的突破,将我国X射线像素探测器技术带到国际前沿,初步解决了像素探测器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多项关键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和国产化。

“我们初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在整机领域基本上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魏微自豪地说。但他也坦言,起初自己做探测器时备受质疑,但是国家有这样的需求,最终还是要解决的,“前沿不是无限远,它就在那儿,每天积累一点,最终就能够达到这个领域的前沿”。

热爱:不畏挑战与艰险

科学的未来在青年人。设立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旨在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立志献身我国科学技术创新事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因其以古基因组揭秘东亚人类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而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付巧妹从没想过学科是否冷门,只因自己喜欢探索未知,好奇并感兴趣。“我一直都想研究南北方人群的变迁,花了很长很长时间,一直在南方大陆寻找相关材料、做相关工作,最终我们用了6年时间才获得了关键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开展工作。对于文明的探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她一直在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从学生时代,我就会经常因为发现一个新的反应激动得彻夜难眠,现在也常因为一个好的想法,夜里兴奋得睡不着觉。”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史壮志也觉得,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从事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把工作做好。

史壮志是新型催化“绿色工具”的创造者。他的获奖成果是“芳杂环精准碳氢官能团化”。在他看来,这个领域是个“金矿”,值得深挖,能走出一条新路,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方法环境不友好、成本高、重金属残留的问题。

“在科学大道上需要勇攀高峰,不畏艰险,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课题去做。但失败和挫折永远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有好的心态,锲而不舍,敢为人先,挑战前人所未知。”史壮志说。

获奖者们不约而同地将此次获奖看作全新的起点。陈嘉庚科学奖将激励他们继续攀登科学高峰,抢占科技制高点,做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202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

2022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

原文链接:今天,13位科学家获颁202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青年科学奖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艺术、服装设计与纺织科学国际会议(FDTS 2025)(2025-07-26)

第八届声学、振动、噪声控制国际研讨会(CAVNC 2025)(2025-08-09)

2025年矿山工程、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MEGEEE 2025)(2025-08-10)

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AI)赋能科技成果评估转化与高价值专利布局高级研修班(8月青岛)(2025-08-13)

第六届清洁能源与电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EPE 2025)(2025-08-15)

2025年可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CTBAI2025)(2025-08-21)

2025年第三届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前沿国际会议(CFIMA 2025)(2025-08-22)

第六届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 (IoTAIMA 2025)(2025-08-22)

第五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国际学术会议(MCAI 2025)(2025-08-22)

第十届工程机械与车辆工程新进展国际学术会议(ICACMVE 2025)(2025-08-22)

2025年创新管理、教育与社会学国际会议(IMES 2025)(2025-8-12)

第四届行为科学与应用心理学国际会议(BSAP 2025)(2025-9-20)

2025艺术传播、心理教育与数字媒体技术国际学术会议(ACPEDMT 2025)(2025-8-16)

2025教育、媒体传播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ICEMCSD 2025)(2025-9-14)

2025年传播学与媒体研究、数字文化国际会议(ICCMSDC 2025)(2025-9-20)

2025土木建筑、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国际会议(CELAUP 2025)(2025-8-14)

2025能源、自动化与无人系统国际会议(ICEAUS 2025)(2025-8-30)

2025年城市建设与建筑学国际学术会议(ICUCA 2025)(2025-8-29)

2025年水污染、水利与生态环境国际会议 (PWREE 2025)(2025-8-26)

2025年人机交互、数字化社会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HCIDSIS 2025)(2025-8-6)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