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清华与哈佛研究团队合作揭示空气质量提升对光伏发电与碳中和目标的协同效益

2024/05/08

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光伏发电装机水平预计将成倍增长。空气污染将会降低光伏发电水平,有损光伏发电的“减污降碳”效益,然而,我国空气污染及其改善对光伏发电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研究院与哈佛大学研究团队耦合潜力评估与逐步线性回归统计模型,以1995年至2019年为分析时间尺度,以覆盖我国陆上全域的数据格点为空间框架,针对性地解析空气污染控制重点区域及不同气象条件下光伏发电水平的时间、空间变动性及其驱动因素,量化了空气质量提升对光伏发电与实现碳中和的协同效益。本研究首次将空气污染水平与气象条件的变化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下,综合考察其对我国光伏发电的影响。若不考虑同期气象因素变动对光伏发电的影响,则近十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对光伏发电的协同效益将被显著低估。

研究表明,2008年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对中国太阳能发电水平有着显著的正效益。排除气象条件影响,以我国2020年太阳能光伏装机情况进行分析,与2008年相比,2020年空气质量的提升可为全国光伏装机带来45亿千瓦时的光伏发电增益,相当于我国2020年光伏年发电量的1.7%,其中,华北、华东及南方电网发电量增益贡献占比达87%。该发电增益可折算为约19亿元售电收入,以及替代煤电机组潜在的3.6百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1.5、1.4、0.2千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一次细颗粒物减排量。如果2060年我国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以当前西藏地区水平作为目标参考),则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光伏发电装机与空气质量水平维持在2008年水平的情景相比将下降5.7%。

图1 中国大陆(A、B、C)及华东电网(D、E、F)和西藏电网(G、H、I)直射(DNI)潜力与散射(DIF)潜力的时间演变及趋势。格点颜色代表从起始年(横坐标)到终末年(纵坐标)的潜力变化趋势,黑色点状标记代表该趋势统计显著

该研究首先通过潜力评估模型逐小时评估了1995年至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的小时级出力特征,并依据直射光和散射光对发电量的贡献将总潜力分解为直射潜力与散射潜力(图1)。研究发现,从1995年到2019年,我国总潜力呈现1.07%/10年的下降趋势,直射光与散射光贡献潜力分别呈1.85%/10年和1.03%/10年的下降与上升趋势。潜力变动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区别于总体长期趋势,2008年以后我国华东、东北及华北电网的直射潜力与散射潜力分别呈3.20%/10年和5.70%/10年的上升与下降趋势。

图2 中国大陆总潜力(A)、直射潜力(B)与散射潜力(C)变动性(当年潜力相对于25年平均潜力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红色折线代表潜力评估模型输出的总潜力值,黑色折线代表统计模型输出的影响因素驱动力的叠加值。

研究进一步耦合了多因素逐步回归统计模型,对光伏发电水平的长时序时空变动特征进行因素分解(图2)。结果表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云面积指数(CAR)为主导影响因素。2008年以前,AOD对全国除西北电网外地区的影响呈1.08%/10年的增强趋势,其中增速最快的地区为华东电网,增速为4.89%/10年。随着我国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的逐步加严,2008年以后,AOD对全国除西北电网外地区的影响呈0.92%/10年的下降趋势。其中受益于积极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AOD影响的降低在华东电网最为显著,以3.11%/10年的下降趋势恢复该地区潜力。而对于我国华中、南方与西藏电网而言,2008年以后CAR与湿度的影响以2.17%/10年速度加剧,完全抵消了AOD下降的协同效益,导致区域潜力呈下降趋势。

图3 图形摘要

该研究揭示的空气质量改善对光伏发电、气候治理和空气质量提升的协同效益不仅对我国实现清洁空气与碳中和双重目标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其他面临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双重挑战的国家也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实施卓有成效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将有助于光伏发电水平的提升,减少实现脱碳目标所需的电力基础设施以及光伏生产中对土地、稀土元素的需求;而光伏发电水平的提升将加速其对传统高碳电源的取代,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

4月28日,该成果以“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将提升太阳能发电水平并加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Improved air quality in China can enhance solar power performance and accelerate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s)为题在线发表于细胞(Cell)出版社姊妹刊《一个地球》(One Earth)(图3)。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陈诗为论文第一作者,环境学院鲁玺副教授和哈佛大学迈克尔·麦克尔罗伊(Michael B. McElroy)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郝吉明院士、贺克斌院士、环境学院王书肖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中国项目执行主任克里斯·尼尔森(Chris P. Nielsen)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耿冠楠助理研究员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清华大学-INDITEX可持续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哈佛大学校长办公室及哈佛全球研究所资助项目、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等资助。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新闻,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艺术、服装设计与纺织科学国际会议(FDTS 2025)(2025-07-26)

第八届声学、振动、噪声控制国际研讨会(CAVNC 2025)(2025-08-09)

2025年矿山工程、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MEGEEE 2025)(2025-08-10)

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AI)赋能科技成果评估转化与高价值专利布局高级研修班(8月青岛)(2025-08-13)

第六届清洁能源与电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EPE 2025)(2025-08-15)

2025年可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CTBAI2025)(2025-08-21)

2025年第三届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前沿国际会议(CFIMA 2025)(2025-08-22)

第六届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 (IoTAIMA 2025)(2025-08-22)

第五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国际学术会议(MCAI 2025)(2025-08-22)

第十届工程机械与车辆工程新进展国际学术会议(ICACMVE 2025)(2025-08-22)

2025年机械工程、建模与仿真技术国际会议(ICMEMST 2025)(2025-9-10)

2025年智能控制与交通管理国际会议(ICICTM 2025)(2025-8-31)

2025教育信息化、社会学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ICEISMS 2025)(2025-8-26)

第三届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oTCCT 2025)(2025-9-27)

2025年教育创新、心理学与文学国际会议(ICEIPL 2025)(2025-10-15)

2025数字金融、数理统计与社会科学国际会议(DFMSSS 2025)(2025-9-13)

2025年金属材料、矿产资源与冶金工程国际会议(MMMRME 2025)(2025-8-26)

第七届电子工程与信息学国际学术会议(EEI 2025)(2025-11-7)

2025年航天科技与机电工程国际会议(ATMEE 2025)(2025-9-20)

2025年先进算法、神经网络与大数据分析国际会议(AANNBDA 2025)(2025-9-10)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