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刘云慧教授团队揭示农业景观自然/半自然生境对氮沉降增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具有缓解作用

2025/08/02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农田旁的一片荒地,竟可能是拯救生态的关键?全球氮沉降加剧正导致节肢动物多样性锐减,但中国农业大学刘云慧团队研究发现,农业景观中的自然与半自然生境(如林地、草地、灌丛)能显著缓冲这种破坏。研究基于全球数据揭示:还原态氮(来自肥料)危害远超工业氧化氮,而周边自然生境覆盖率越高,节肢动物群落越稳定。尤其在原生与次生植被区,这种“生态护盾”效应最强。这意味着,保育身边看似无用的荒地,或是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低成本高效益策略。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云慧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范顺祥以第一作者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 PLOS Biology 发表研究论文《自然/半自然生境缓解氮沉降引起的节肢动物多样性丧失》Arthropod biodiversity loss from nitrogen deposition is buffered by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habitats),揭示氮沉降增加对节肢动物多样性负面影响以及自然半自然生境对此的缓解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刘云慧教授团队揭示农业景观自然/半自然生境对氮沉降增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具有缓解作用

氮沉降会强烈地改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植物多样性和改变全球生态系统功能。节肢动物作为陆生动物中物种最丰富的分类群,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氮沉降对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理解仍然有限。通过从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中提取节肢动物数据集,并与全球氮沉降和土地利用和覆盖数据相结合,研究氮沉降如何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并进一步探究自然和半自然栖息地(SNH)在缓解由氮沉降增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方面的潜力。

研究发现氮沉降对节肢动物多样性存在普遍的负面影响。与氮沉降水平低的地区相比,在氮沉降水平高的地区,节肢动物丰富度和丰度均显著降低,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响应有所不同:氮沉降在人类干扰较弱的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地区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显著高于人类干扰强度高的农业景观(农田,牧场和人工林)(原文图2)。此外,还原态氮沉降(主要来源于农业肥料和动物粪便)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要高于氧化氮沉降(主要由高温过程产生,包括工业过程和化石燃料燃烧)。这意味着通过改变农业活动和肥料施用方式等措施以减少氮沉降,尤其是减少还原氮沉降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负效应更为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刘云慧教授团队揭示农业景观自然/半自然生境对氮沉降增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具有缓解作用

原文图2. 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a) 和总丰度 (b) 对氮沉降和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响应。Y轴数值表示与总氮沉降第 2.5 百分位数的原生植被样地相比的百分比差异。不同颜色的线代表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中位数预测值,阴影区域代表 95% 的置信区间。结果在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氮沉降值的95%范围内进行预测。用于绘制图片的氮沉降范围覆盖了模型中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第2.5至第97.5百分位数的采样位置的数值范围:109.4 至 2491.6 mg N m-2 yr-1。

研究同时发现,随着周围景观中自然半自然生境覆盖面积的增加,氮沉降的增加对节肢动物丰富度和丰度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原文图3)。除了农田,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都观察到了自然/半自然生境覆盖面积增加对氮沉降对节肢动物多样性负效应的缓冲作用。但是,半自然生境的这种缓冲作用同样因土地利用类型而异。自然/半自然生境在原生植被(原文图3a)和次生植被(原文图3b)景观中的缓冲效应强于牧场(原文图3d)和人工林(原文图3e)。在农田中,仅在自然/半自然生境比例高、氮沉降水平低的地点景观中的高自然/半自然生境占比显现出缓冲效应(原文图3c)。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刘云慧教授团队揭示农业景观自然/半自然生境对氮沉降增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具有缓解作用

原文图3.自然/半自然生境和氮沉降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A) 和总丰度 (B) 的交互影响。Y轴数值表示与原生植被相比的百分比差异,其中总氮沉降为第2.5百分位数值且周围景观中自然/半自然生境的占比为100%。不同颜色的线代表周围景观中不同百分比自然/半自然生境的中位数预测值,阴影区域代表95%的置信区间。

由于氮沉降在全球范围内仍在升高,节肢动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也将加剧。而耕地扩张导致自然/半自然生境的减少将可能加剧节肢动物多样性显著下降。研究强调重视氮沉降对生物多样性不利影响及自然/半自然生境对此的缓冲作用,建议在以生产为主的景观中亟需纳入这些氮沉降减少策略,加快推进生态集约化生产并修复和提升农业景观自然/半自然生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云慧教授为通讯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Tim Newbold教授,Jan C Axmacher教授和Charlotte L. Outhwaite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的邹怡博士,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宇振荣教授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4A20412 和41871186)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生物学、环境工程与清洁能源国际会议(ICBEECE 2025)(2025-09-05)

第七届 IEEE 能源、电力与电网国际学术会议(IEEE-ICEPG 2025)(2025-09-12)

2025环境、气候变化与生物科学国际会议(ECCBS 2025)(2025-09-13)

2025年第七届先进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与通信国际会议(CSITC2025)(2025-09-19)

第十届机械制造技术与材料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MTME 2025)(2025-09-19)

第九届交通工程与运输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CTETS 2025)(2025-09-26)

第六届智能计算与人机交互国际研讨会(ICHCI 2025)(2025-09-26)

第五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TAE 2025)(2025-09-26)

2025年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AMTMEA 2025)(2025-10-01)

2025-2026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科研资金全过程管理使用高级研修班(苏州)(2025-10-22)

2025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ACEE 2025)(2025-10-26)

2025年第八届机器人系统与应用国际会议 (ICRSA 2025)(2025-9-19)

2025年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与自动化工程国际会议(ICAAAE 2025)(2025-10-18)

2025年计算机工程与图像处理国际会议(ICCEIP 2025)(2025-9-19)

2025年第五届机器人、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国际会议(RAAI 2025)(2025-12-18)

2025年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国际研讨会(ISIMA 2025)(2025-10-24)

2025年语言艺术、教育与公共文化国际学术会议(LAEPC 2025)(2025-9-27)

2025年土木工程、环境与安全工程国际会议(CEESE 2025)(2025-11-27)

2025年信息传输与网络技术国际会议(ICITNT 2025)(2025-10-27)

2025年法律、金融与财务管理国际学术会议(LFFM 2025)(2025-9-26)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