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中山大学潘刘彬团队在原行星盘形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5/05/10

(通讯员潘刘彬)近日,物理与天文学院潘刘彬教授课题组在原行星盘形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潘刘彬教授担任共同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挑战了原行星盘孤立形成与演化的传统观点,通过分析星际超音速湍流提供的角动量,成功预言原行星盘尺寸以及角动量与前主序星质量的关系。此前,原行星盘理论模型主要关注盘内物理过程,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理论假设其形成结束于原恒星塌缩并从此孤立演化,这导致许多观测结果难以解释,且与相关理论和数值研究结果相抵触。

本研究提出了新的形成方案:前主序星原行星盘主要通过Bondi-Hoyle吸积周边气体形成,该吸积过程可提供充足的气体质量与角动量。研究的一项核心理论成果是对超音速星际湍流中角动量的统计分析发现了角动量的两个不同贡献及其对尺度的不同依赖关系。其中,第一个贡献来源于超音速湍流中强烈密度涨落造成的吸积区域几何中心和质量中心的偏差;这一贡献在Bondi-Hoyle吸积捕捉的角动量中占主导, 而此前的研究并未认识到。

“基于这一贡献的理论计算,本研究预言了原行星盘尺寸,解释了行星盘角动量与恒星质量的关系,并与观测数据相符。论文同时展示了数值模拟中发现的Bondi-Hoyle吸积的证据。”潘刘彬团队介绍,“研究中提出的方案与近期的观测结果和大尺度数值模拟结果相互佐证,若进一步被观测证实,将改写现有理论模型,为解决现有模型中的难题提供新的途径。”

中山大学潘刘彬团队在原行星盘形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图注:模拟中的大小为1.2 pc的子区域中的氢柱密度。 图中心的一引力束缚的主序星三星系统(尺寸大小约1000AU的小长方体区域)。插图为小长方体区域在三个方向的投影,可以清晰看到Bondi–Hoyle吸积的尾巴。随着恒星轨道运动,Bondi–Hoyle吸积的尾巴不断交织扭曲。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CEPSSD 2025)(2025-10-28)

2025年电力系统与电器工程国际会议(ICPSEE 2025)(2025-10-29)

2025年第四届计算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SCAI 2025)(2025-11-14)

2025年设计、数字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国际会议(DDMMT 2025)(2025-11-20)

2025年IEEE电路与系统前沿技术国际会议(FTCS 2025)(2025-11-21)

第一届光电材料与电子信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OMEIE 2025)(2025-11-21)

2025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应用技术国际会议(ICSOEAT 2025)(2025-11-24)

第二届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与设备国际学术会议(AECSE 2025)(2025-11-28)

第五届肿瘤治疗与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CTTM 2025)(2025-11-28)

2025年机械电子与自动化国际研讨会(ISMA 2025)(2025-11-28)

2025年先进材料、清洁能源与环境化学国际会议(IAMCE 2025)(2025-12-6)

2025年智能农业与风景园林学国际会议(ICIALA 2025)(2025-12-23)

2025年市场、区块链与金融科技国际会议(ICMBF 2025)(2025-11-14)

2025年机械制造、自动化装备与机器人技术国际会议(IMAERT 2025)(2025-12-24)

第二届能源技术与电气电力国际学术会议 (ETEP 2025)(2025-12-26)

2025机械、材料与航天技术国际会议(ICMMAT 2025)(2025-11-28)

2025年数字化技术、交通运输与智能物流国际会议(ICDTTIL 2025)(2025-11-21)

2025电子商务与经济转型国际会议(ICEET 2025)(2025-11-15)

2025智能控制、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工程国际会议(ICATME 2025)(2025-11-21)

2025年机械电子与光电科学国际会议(ICMOS 2025)(2025-11-10)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