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在粮食作物耐盐碱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04/15
![]() |
图 Gγ亚基编码基因AT1介导植物对碱胁迫的响应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1906204)等资助下,经过多年探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十家科研单位合作,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成果以“揭示一个调控作物碱敏感性的主效蛋白- Gγ(A Gγ protein regulates alkaline sensitivity in crops)”为题,于2023年3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e8416。
全球有超过10亿公顷的盐渍化土壤因盐碱程度过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且不合理的施肥灌溉将会进一步加剧盐碱地面积的扩张,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研究团队利用高粱资源群体,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首先定位克隆到一个与高粱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位点,命名为AT1,其编码一个异源三聚体G蛋白γ亚基(Gγ),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并发现AT1在高粱碱胁迫的响应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同时,发现AT1/GS3改造后提高植物耐盐碱性的作用在禾本科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和谷子中都是保守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方面进一步揭示了AT1调控植物碱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在碱胁迫条件下,AT1可能通过减弱PIP2;1的磷酸化来调节植物细胞中的ROS稳态,植物进而表现出碱敏感的表型;改造该基因则可缓解ROS对细胞的损伤,赋予植物高耐盐碱性。为进一步检验AT1基因的改造对作物在耐盐碱地上产量的影响,在吉林大安和宁夏平罗盐碱地进行了大田实验,发现基于耐盐碱等位基因AT1/GS3改良的高粱、水稻、玉米和谷子均有效提高了约20-30%的产量或生物量。因此,未来将该基因用于分子设计耐盐碱作物的育种遗传改良中,将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和高效利用盐碱土地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11月优质学术会议推荐 16
-
2025年机器视觉、智能成像与模式识 392
-
2025年第七届控制与机器人国际会议 576
-
2025年智能光子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 1529
-
2025年机械工程,新能源与电气技术 1790
-
2025年计算机科学、图像分析与信号 2065
-
2025年材料化学与燃料电池技术国际 1861
-
2025年自动化前沿系统、智慧城市与 10-23
-
2025年信息光学、遥感技术与机器视 10-23
-
2025年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与语言学 10-23
-
2025年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与智能 10-23
-
2025年语言认知、人工智能与计算建 10-23
-
2025年社会科学、应用语言学与人文 10-23
-
2025年传统机械、动力学与智能装备 10-23
-
2025年图像处理、物理建模与结构设 10-23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45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4758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2033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193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844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513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2840
-
清华大学地学系阳坤课题组揭示全球10-20
-
历史时期极端干旱灾害的数据评估和10-20
-
“清华化学百年论坛:塑造化学的未10-20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作为跨10-20
-
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46MW大容10-20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九疆电力建10-20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马韫韬教授团10-20
-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本科生在一区10-20
-
凯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4103

-
个人 24103

-
广播电视中心文山人民广播电台 18004

-
AME2016 1879

-
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23004

-
重庆立丰展览有限公司 2313

-
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 18342

-
Focussend 23971

-
International As 2123

-
WILL 2063

-
上海聚亿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2108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242

-
西南石油大学 8209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8133

-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24353

-
南京大陆产业 21007

-
杭州万事利丝绸礼品有限公司天津办 18472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8117

-
中科博爱 2081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24050

















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