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王冬冬副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刊发学术文章《“问题星丛”与范式转型——读张桃洲〈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
2025/07/18
近日,文化传播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冬冬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问题星丛”与范式转型——读张桃洲〈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
全文如下:
“问题星丛”与范式转型——读张桃洲《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
张桃洲在新著《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新诗的基本问题》)后记中坦陈,这是一本耗时近二十年的书,可见作者推出此书时郑重的态度。正是因作者对“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的反复体认、对问题图景的深描、对问题解决之可能或不可能的致思,使之成为一本颇具理论价值的新诗研究著作,不仅有益于反思现当代诗歌批评与研究中的问题结构,甚至向我们透露出21世纪以来新诗研究范式转型的可能和限度。
如果说,张桃洲当年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是对中国新诗的“话语研究”,这本书则更进一步,呈现了话语与历史互动而形成的“基本问题”“问题链”或“问题星丛”,同时也是围绕新诗的“理念星丛”。据作者说,《新诗的基本问题》中部分书稿曾被用为博士后出站报告,可见两本书也可视为姊妹篇,此书的酝酿则从世纪初一直延宕到现在,迟到二十年,而并不过时。我以为,这和作者很早就把握住了“话语”这一新诗研究的关键或转捩点有关,从语言(本体)到话语的转变用去了二十世纪最后十几年的光阴,实际上跨越了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这两个年代。作者也注意到,现代主义范式的新诗研究著作大多出版于九十年代后期以后,但其灵感和问题意识恐怕还是源于八十年代。而他动用的话语概念则显然包含并大于语言概念,也暗含了对语言本体论的反思。这是作者能够从“诗性空间”走向“基本问题”的动力。
基本问题是话语与历史角力的场所。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诗的基本问题》在研究的历史感上似乎要优于《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在前著中作者用心追摹的“问题星丛”与问题结构,最终来源于历史,属于一种现代性视域下的“历史构造”。我们会发现新诗的问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历史结构。作者虽然也表示“基本问题”与“核心命题”同义,但似乎并不主张一种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我以为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谦逊低调(正如书名采用的是“基本问题”而非“核心命题”),而和作者不断变换视角的视角主义的认识态度有关,最终形成的是一种反结构的结构、反体系的体系,多元而又开放:涉及翻译、政治、宗教、身体、阐释、诗歌教育等诸多话题。
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和作者对尼采、维特根斯坦以来的现代思想的爱好有关。众所周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股名为“后现代”的思潮影响和渗透中国当代文论甚深,但这一点是如何“收场”或收尾的呢?“后现代”与“现代”本来具有一种辩证关系,可以观察到的是,在诗歌批评与研究中,“后现代”很好地融入了“现代性”的理论视野当中。张桃洲成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术研究氛围中,自然也在“后现代”哲学中浸润甚深,但仍然使之服务于现当代诗歌研究。《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主要受到福柯与巴赫金话语概念的启发,而在《新诗的基本问题》中,作为理论依据与方法论来源的名单进一步扩大,包括进了诸如索绪尔、雅各布森这样的语言学家——正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现代思想,同时也有社会学方法,如布尔迪厄的文学场域概念。我私下以为,柄谷行人的《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是对《新诗的基本问题》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后者不同样探究了新诗的一系列“认识装置”的由来吗?
当九十年代的后现代思潮充分融入现代性的知识结构,在二十一世纪,新诗研究呈现出一种日趋多元化的研究态势,如出版了多部以身体、女性为题的新诗研究著作。《新诗的基本问题》提炼的问题链或认识装置也可能被进一步拉长。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国内针对一些单一问题的论著会更多,如自我、自然、心理等,它们应该也是“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处于新诗研究可能的范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正是尼采所谓“旧榜已毁,新榜未立”之际,它可以代表那种综合的主题式研究向分析的问题式研究的转变,能够预见到未来的多元化研究局面。但另一方面,日益碎片化、“分崩离析”的研究会拼贴出什么样的总体性或整体性图景,似乎仍是未知。多元化研究态势的形成,固然得益于一种有关现代性的历史结构的破裂,但似乎同时意味着后者的未完成、亟须完成与再度完成。
该书的述学方式也值得注意。在行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诗歌灵感与哲学洞见的结合,也可以说是表现力与判断力的结合。作者让他爱好的诗行和理论片段偶尔交叠,相映生辉,表现出本雅明式的对“引文”的收藏癖。但作者同时也具有智识上的洁癖,这保证了行文的简洁优美,否则可能发生壅塞。
这部诗学论著无疑践行了“文史哲不分家”的理想,在文学研究中,三者可以约等于义理、考据、辞章。非要分辨的话,作者可能更为倾向于诗哲融合的理想,并且以诗哲融通的方式勘探并重构历史,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内外平衡”的分寸感。他并非不重视历史,毕竟历史感对于现当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而是说,他对历史进行了一种暂时的现象学意义上的悬置,从而摆脱了某种先验的历史结构或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影响,仅仅因为历史主义者可能同时也是未来主义者。作者更在意“深层历史”中问题星丛的断裂与连续,仿佛只有如此,才不会被总体性裹挟。在此意义上,张桃洲的确可以代表“70后”学人中的一种典型态度,至少在诗歌研究领域如此。作者的诗学观念自然也受到程光炜、陈超、唐晓渡这一代批评家的启发,但近些年他对九十年代诗歌更多了一种“历史化”的观察和反思,也许因为有了一定的历史距离或时间距离吧。我私心以为,在“70后”学人中,张桃洲最能了解九十年代诗歌的用心,但也是最具有未来性的批评家。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11月优质学术会议推荐 16
-
2025年机器视觉、智能成像与模式识 392
-
2025年第七届控制与机器人国际会议 576
-
2025年智能光子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 1529
-
2025年机械工程,新能源与电气技术 1790
-
2025年计算机科学、图像分析与信号 2065
-
2025年材料化学与燃料电池技术国际 1861
-
2025年自动化前沿系统、智慧城市与 10-23
-
2025年信息光学、遥感技术与机器视 10-23
-
2025年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与语言学 10-23
-
2025年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与智能 10-23
-
2025年语言认知、人工智能与计算建 10-23
-
2025年社会科学、应用语言学与人文 10-23
-
2025年传统机械、动力学与智能装备 10-23
-
2025年图像处理、物理建模与结构设 10-23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45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4758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2033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193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844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513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2840
-
清华大学地学系阳坤课题组揭示全球10-20
-
历史时期极端干旱灾害的数据评估和10-20
-
“清华化学百年论坛:塑造化学的未10-20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作为跨10-20
-
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46MW大容10-20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九疆电力建10-20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马韫韬教授团10-20
-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本科生在一区10-20
-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18169

-
FEWCD 8346

-
昆明市前沿信息研究中心 7999

-
武汉千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117

-
武汉依埃斯威广告有限公司 8050

-
峨眉山大酒店 23159

-
国际工学技术出版协会 23087

-
长安大学环境资源学院 24084

-
无锡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技术中心 24441

-
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2235

-
北京三德纵横医院管理咨询公司 18056

-
ICPMS组委会 8142

-
合肥市中医院 211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184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20922

-
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18004

-
brachy+brachy 23010

-
上海显昶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20975

-
上海首美展览有限公司 8169

-
中华口腔医学会 23066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