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徐冰君课题组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铜表面串联催化活性双位点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4/03/29
近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冰君课题组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Distinct Sites for CO2-to-CO and CO Conversion on Cu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同位素标记与原位红外光谱表征策略,证明了Cu催化剂表面至少存在两种活性位点,一种有利于将CO2转化为CO,另一种更有利于CO后续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多碳(C2+)产物。
为促进碳循环,达到零净碳排放的目标,使用可再生能源驱动CO2电化学还原(CO2RR)得到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式之一,而对催化剂和表面反应的认识是高活性和选择性CO2RR电催化剂设计的基础。目前Cu仍然是最有前途的CO2RR金属催化剂,能在可观的电流密度下生成C2+产物。Cu表面的CO2RR通常被认为经过两个串联反应过程完成:(1)CO2还原为CO,(2)CO进一步还原得到C2+产物。但是上述两步反应是否在Cu表面同一活性位点完成仍然不清楚。若二者发生在同一活性位点,则两个反应间可能会存在位点竞争,在该机理假设下,将两个反应进行空间分离并分别进行优化将是提高CO2RR效率的有效策略;若二者发生在不同活性位点,或是某种位点对特定反应具有更好的活性,则在CO2RR体系中,吸附CO在不同位点间的迁移则有可能限制C2+产物的生成速率。上述两种情况将导致不同的催化剂或催化体系的设计与优化思路,因此,对CO2RR两个串联反应步骤所发生位点的认识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以商业化的铜颗粒为催化剂,对CO:CO2(4:1)的混合气进行共还原,其C2+产物生成速率显著高于纯CORR或纯CO2RR中的速率(图1a),并利用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光谱(SEIRAS)排除了CO覆盖度对速率的影响(图1b),这说明CO2对CORR存在促进作用。对13CO:12CO2(4:1)混合气共还原产物的质谱(MS)检测表明,生成的乙烯中几乎全部为13C(图2a),说明CO2没有为CO转化为C2+产物提供碳源。然而,原位SEIRAS中仍可观察到12CO2还原为12CO(图2b),而MS中并未观察到含12C的产物,说明表面吸附的13CO和12CO存在不同的CORR活性。通过对比实验,C的同位素效应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被忽略,因此所吸附13CO和12CO的CORR活性差异是由于其占据的活性位点不同。进一步改变13CO与12CO2混合气的比例,发现12C-12C、12C-13C、13C-13C产物的比例显著偏离二项分布(图2c),说明表面吸附的12CO与13CO并非在同种位点均匀混合。产物中12C比例明显低于原料中12C含量的预期(图2d),说明12CO吸附位点CORR活性较低,而13CO所处位点CORR活性较高。此外,12C-13C产物相较理论值偏低,表明不同位点可能存在空间聚集,从而使不同位点间交叉偶联存在障碍。

图1. (a)不同CO/CO2混合气氛下的共电催化C2+产物生成速率;(b)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从CO2向CO转换过程下的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

图2. (a)13CO/12CO2混合气氛(4:1)下共电催化得的乙烯同位素分布;(b)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的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c)共电催化13CO/12CO2混合气氛(1:1)下观察到的乙烯同位素分布与预期的同位素二项式分布;(d)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的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建立了一个“双位点”模型,一种有利于CO2还原为CO、但不利于CO进一步转化生成C2+产物,记为CuCO2;另一种具有更高的CORR活性,记为CuCO。结合MS与SERIAS数据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在Cu催化剂表面,CuCO对CORR的活性至少为CuCO2的6倍。为进一步探究上述两种位点的性质,研究者以Cu(111)和Cu(100)单晶为催化剂进行13CO:12CO2(1:1)共还原。对于反应前后结构稳定的Cu(111),得到的产物分布符合二项分布且12C占优(图3b);而Cu(100)表面在电解条件下不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构,其得到的产物也不符合二项分布(图3c),由此推断,CuCO2位点本质即为Cu(111),而CuCO位点与不饱和配位的缺陷位相关。

图3. (a) Cu上双位点模型示意图;共电催化13CO/12CO2混合气氛(1:1)下在(b) Cu(111)与(c) Cu(100)观察到的乙烯同位素分布与期待的同位素二项分布
徐冰君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BMS Fellow博士后高文强和博士研究生许义飞为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傅林轲和常晓侠副研究员为该课题作出重要贡献。该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机构和项目的资助与支持。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11月优质学术会议推荐 16
   - 
  2025年机器视觉、智能成像与模式识 392
   - 
  2025年第七届控制与机器人国际会议 576
   - 
  2025年智能光子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 1529
   - 
  2025年机械工程,新能源与电气技术 1790
   - 
  2025年计算机科学、图像分析与信号 2065
   - 
  2025年材料化学与燃料电池技术国际 1861
   - 
  2025年自动化前沿系统、智慧城市与 10-23
   - 
  2025年信息光学、遥感技术与机器视 10-23
   - 
  2025年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与语言学 10-23
   - 
  2025年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与智能 10-23
   - 
  2025年语言认知、人工智能与计算建 10-23
   - 
  2025年社会科学、应用语言学与人文 10-23
   - 
  2025年传统机械、动力学与智能装备 10-23
   - 
  2025年图像处理、物理建模与结构设 10-23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45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4758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2033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193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844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513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2840
 - 
  清华大学地学系阳坤课题组揭示全球10-20
 - 
  历史时期极端干旱灾害的数据评估和10-20
 - 
  “清华化学百年论坛:塑造化学的未10-20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作为跨10-20
 - 
  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46MW大容10-20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九疆电力建10-20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马韫韬教授团10-20
 -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本科生在一区10-20
 
- 
  佳平国际经济文化发展(北京)有限 18039

 - 
  哈尔滨市永乐会议公司 23129

 -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108

 - 
  中科易康(北京)医学研究院 23993

 - 
  機械開發有限 1973

 - 
  学术会议 8098

 - 
  上海慧晨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2020

 -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21181

 - 
  桂林漓江国际旅行社 2071

 - 
  fdcv 22906

 - 
  上海唐朝酒店 17963

 - 
  国研博学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3978

 - 
  重庆理工大期刊社有限公司 2017

 - 
  成都中阳实业公司 18068

 - 
  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2370

 - 
  百奥泰(大连)国际会议有限公司 21000

 - 
  IETP 21111

 - 
  cmo 21015

 - 
  北诚(北京)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8072

 -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21228

 
						
					 
					















 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