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团队在酸性环境水电解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2024/03/21
![]() |
图 平面氧结构(Opla)增强γ-MnO2电催化水氧化稳定性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72156、223210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员团队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李爱龙研究员和中村龙平教授团队在电解水材料设计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酸性稳定的氧化锰用于质子交换膜水电解(Acid-stable manganese oxide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为题,于2024年1月17日发表于《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3-01091-3。
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是应对化石燃料枯竭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可再生能源策略。其中,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是备受关注的一种环境友好的制氢技术。在众多电解水技术中,质子交换膜(PEM)型水电解以其高能效和大电流密度的特点而著称,同时能够迅速响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压波动,因此受到大量关注。
研究团队通过调控γ-MnO2中的晶格氧结构,成功实现了在强酸条件下稳定的电催化水氧化(OER),取得了PEM环境下以200mA/cm2的电流密度持续电解水超过1000小时的突破,在三电极体系下以200mA/cm2的电流密度持续电解水超过3200小时。在γ-MnO2催化剂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晶格氧,即平面配位结构(Opla)和三角锥配位结构(Opyr)的晶格氧。团队通过构建不同Opla含量的γ-MnO2模型,研究了γ-MnO2稳定性与Opla含量的关系。对于γ-MnO2溶解,提出了Opla和Opyr两种不同的溶解机理,然后通过热力学计算对比了两种机理的反应能变,发现Opla和Opyr羟基化分别是两种机理的限制步骤。进一步通过电化学能垒计算证明Opla的溶解比Opyr更难,说明增加Opla含量可以提高γ-MnO2的稳定性。该工作通过计算不同Opla含量γ-MnO2的溶解速率,对γ-MnO2的稳定性趋势进行了半定量的理解,为高稳定性OER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见解。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兰州理工大学 24004
-
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 21247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3040
-
cosco-logistics 18055
-
博锐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23988
-
CISE组委会 18109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970
-
ks 2263
-
广西师范大学 24303
-
西安交通大学 22978
-
江苏省医学会 21045
-
北京领航线国际文化传媒中心 23006
-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 17975
-
北京康慈医学中心 17980
-
深圳市利达旺贸易有限公司 18076
-
ZZ 8019
-
西南石油大学 22964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筑材料行 22906
-
中能学(北京)信息咨询中心 1850
-
上海微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