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刘婧团队在电子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4/04/30
电子不仅是普遍存在于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体系中的一种“反应物”,还是某些化学过程的“催化剂”。在电子参与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得到电子后产生荷负电的中间物种,再释放电子进一步转化为产物。当反应物分子位于由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和金属衬底构成的隧穿结中时,上述电子诱导的化学过程可以通过STM针尖施加电压脉冲来引发。这种基于STM实现的电子诱导化学反应具有高度的局域性和可控性,是精准合成功能性分子纳米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实际反应体系中,反应物通常被其他反应物或溶剂分子包围,由此形成的局域分子组装环境可能对反应物分子的化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厘清组装环境影响反应性质的规律和机制至关重要。此前,相关研究已经在热活化和光活化反应中广泛开展。然而,电子诱导反应体系中的组装效应还有待于系统性探索,对其深入认识将有助于实现对电子诱导反应的有效调控。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吴凯和刘婧团队基于STM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以电子诱导的4,4''-二氯-1,1':3',1''-三苯基(DCTP)分子在Cu(111)表面的C-Cl键解离作为探针反应,在单化学键水平揭示了分子组装对电子诱导的表面反应的关键作用及其机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STM针尖向表面吸附的DCTP分子的未占据分子轨道注入电子,能够有效地引发DCTP中C-Cl键的选择性解离,且C-Cl解离所需能量对分子所处表面局域组装环境存在着敏感响应:随着DCTP分子周围共组装的Br增原子数目增多,分子中C-Cl键解离所需能量逐渐增加(图1)。进一步的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表明,这种分子组装的调控作用源于局域环境变化引起的电子注入未占据轨道的能量改变。
图1 不同表面组装环境中C-Cl键的STM成像及其解离概率随STM针尖脉冲电压变化的实验曲线
上述研究揭示了分子组装对于电子诱导反应的重要调控作用,为实现精确可控的表面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研究结果近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以“Steering Electron-Induced Surface Reaction via a Molecular Assembly Approach”为题发表(J. Am. Chem. Soc. 2024, 146, 14, 10150—10158),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林宇轩博士和电子学院的李杰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陈其伟、刘婧和吴凯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资助。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组委会 21123
-
广州市臻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8230
-
内蒙古经贸学校 8016
-
湖南省实验室 18115
-
北京海名会展 17951
-
北京宇众科技有限公司 23942
-
齐鲁工业大学 8079
-
上海熠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1108
-
哈尔滨商业大学 2321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3113
-
同有技科 22928
-
中能学(北京)信息咨询中心 1850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945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23931
-
生物谷 20809
-
QWE 2023
-
新疆边塞会议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17941
-
APISE 22867
-
北京宝利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2852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