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更新错误:事务(进程 ID 54)与另一个进程被死锁在 锁 | 通信缓冲区 资源上,并且已被选作死锁牺牲品。请重新运行该事务。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宋晓东、杨翼揭示地球内核差速旋转模式变化_科研信息_学术资讯_学术会议网站-学术会议在线-学术会议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宋晓东、杨翼揭示地球内核差速旋转模式变化

2024/04/12

人们知道地球的自转周期并非是标准的24小时整,而是每天都有微弱的变化。更为奇妙的是,处于地球最中心的固态内核,有着和外部圈层不一样的自转周期,也就是地球内核的差速旋转现象。地球中心的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合金,分为液态的外核和固态的内核两个主要圈层。外核的对流是地球磁场的来源,其施加在内核上的电磁力矩驱动了内核的差速旋转。同时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固态且不均一的内核和地幔之间也有重力耦合效应,这将影响内核差速旋转的状态。然而无论是通过地球动力学的模拟还是地震学的观测,地球内核差速旋转的速度和模式的确定,都极具挑战性。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对地球深部的动力学过程和地核地幔的耦合机制提供全新的约束,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深部圈层的运行机制。该研究成为深地科学的重点探索任务。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宋晓东教授和特聘副研究员杨翼博士最新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地球内核近70年来的差速旋转模式的变化。该研究利用在同一震源重复发生的天然地震追踪地球内核的旋转模式。重复地震的地震波在同一个台站接收到的记录通常具有相同的波形,然而当地震波采样到地球内核时,却会显示出不一样的波形和到时(图1),这是由于内核的旋转导致其内部的不均匀结构发生了横向移动,两次地震记录有着空间中的同样的路径却采样到了不同的内核结构。通过分析长期的波形的变化模式,就可以推断出内核旋转的模式。令人惊讶的是,近10余年来,这种地震信号的时变现象在全球的地震波路径上统一消失了。经过更精确的分析得出了地球内核的差速旋转在2009年就接近停止并开始缓慢地反向。类似的反向旋转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也有出现,意味着内核的旋转很可能存在周期为六七十年的震荡模式。

图1. 重复地震的内核信号随时间变化示例图。在1998年到2004年间,地震波的波形存在明显的变化,而在2009到2017年间,并未观测到波形的变化。不经过内核的波形一直保持不变(图b中的BC震相)

同时,在地磁场强度和地球日长(自转周期)变化的信号中,甚至在全球平均海平面和气温变化当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六七十年周期的信号,并且它们在相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地磁场的变化意味着外核流体运动模式的变化,日长的变化代表着地幔和地壳旋转的角速度变化,而全球海平面和气温变化源自地表(和大气圈)的变化。由此可见地球的内核、外核、地幔和地表之间,由于电磁和重力等耦合效应,形成了一个周期为六七十年、从内核到浅表的耦合共振系统,这对揭示地球作为一个系统的运行机制有重要意义(图2)。

图2. 从地表到内核的耦合共振系统示意图。其中包括内核(差速旋转)、外核(磁场变化)、地幔地壳(日长变化)、地表和大气(全球平均海平面和气温变化)等多个圈层(和对应的地球物理观测)

该成果于2023年1月23日正式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研究论文题为“Multi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core rotation”,同刊发表的研究简文题为“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changes over decades and has come to near-halt” 。杨翼为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宋晓东为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

该研究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共建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SinoProbe Laboratory)的成果,受到科技部“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联合基金和青年基金,以及博士后面上基金的资助。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地质、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科学。北大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学均为我国同类专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地空学院是我国地球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对我国现代科学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建于2020年,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主要目标是联合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力量,组织实施国家深地领域研究任务,推进国际合作,打造国家级深地领域研究平台。实验室聚焦深部结构探测、深部物质探测、深部资源探测和深部过程等前沿,搭建深地科学数据、探测技术与装备和实验测试支持等平台。实验室面向国际开放与合作,向全球招聘科学家,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大学合作研究。前期深部探测实验专项(SinoProbe-1,2008—2014)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储备了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艺术、服装设计与纺织科学国际会议(FDTS 2025)(2025-07-26)

第八届声学、振动、噪声控制国际研讨会(CAVNC 2025)(2025-08-09)

2025年矿山工程、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ICMEGEEE 2025)(2025-08-10)

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AI)赋能科技成果评估转化与高价值专利布局高级研修班(8月青岛)(2025-08-13)

第六届清洁能源与电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EPE 2025)(2025-08-15)

2025年可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CTBAI2025)(2025-08-21)

2025年第三届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前沿国际会议(CFIMA 2025)(2025-08-22)

第六届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 (IoTAIMA 2025)(2025-08-22)

第五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国际学术会议(MCAI 2025)(2025-08-22)

第十届工程机械与车辆工程新进展国际学术会议(ICACMVE 2025)(2025-08-22)

2025年农业技术、健康与食品加工国际会议(ATHFP 2025)(2025-8-21)

2025年当代体育、健康大数据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IBDSH 2025)(2025-8-22)

2025地理信息、遥感与测绘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GIRSST 2025)(2025-9-5)

2025管理科学、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MSISCS 2025)(2025-8-12)

2025年能源材料、电力与电气工程国际会议(ICEMPEE 2025)(2025-8-13)

2025教育、艺术与文化发展国际会议(ICEACD 2025)(2025-9-8)

2025年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与云计算国际会议(ICPCVC 2025)(2025-8-20)

2025年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国际会议(PECE 2025)(2025-8-15)

2025年电力电子、智能控制与电机系统国际会议(IPECM 2025)(2025-8-25)

2025年半导体、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科学国际学术会议(ICSICMS 2025)(2025-9-22)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