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研来课题组在水风光储多能互补方向取得新成果
2024/12/19
新闻网讯(通讯员周研来)近日,能源类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可再生与可持续能源评论》,Impact Factor=16.3)在线发表我校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学院周研来教授课题组在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研究方向取得的新成果。论文题目为“Sustainable Energy Integration: Enhancing the Complementary Operation of Pumped-Storage Power and Hydropower Systems”(“可持续能源整合:提升抽蓄电站与水电站集群协同互补调度”),周研来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双碳目标”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大力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十分明显,当高比例接入电网系统时,对电网系统的灵活性、平稳性构成了巨大挑战,亟需通过发挥抽蓄电站储能功效和水电站集群调节灵活性,以降低新能源并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科学有序推动“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转型。
该研究对标问题焦点,提出了一种抽蓄电站与水电站集群协同互补多目标实时调度方法(图1)。本研究考虑风-光-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优先消纳,提取了三种典型等效负荷场景;以电站集群发电效益最大和等效负荷波动最小为调度目标,构建了抽蓄电站与水电站集群协同互补实时调度模型;以湖南省黑麋峰抽蓄电站和396座水电站集群为研究案例,采用多目标樽海鞘集群智能算法高效求解了调度模型,获得了可提升电站集群发电效益和可平抑等效负荷波动性的协同优化调度方案(图2),综合评估了调度方案的发电效益、等效负荷波动削减、碳减排等综合效益(图3和图4)。
面临电网等效负荷最大情景时,与现行调度规程和调度技术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协同优化调度方案不仅能有效平抑电网等效负荷波动性(波动指标降低22%以上),而且可显著提高抽蓄电站与水电站集群互补调度的协同效益(发电量、发电效益和二氧化碳减排量分别提高了26%、26%和25%)。研究通过优化抽蓄电站与水电站集群协同互补实时调度,充分发挥其吸纳新能源、调峰填谷、提质增效等灵活调节作用,科学助力新能源系统友好性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电力系统高效和高质量运行。
该研究工作获“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水工程协同联合水资源调度技术”(2021YFC3200303)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rser.2024.115175
图1抽蓄电站与水电站集群协同互补多目标实时调度方法
a.抽蓄电站与水电站集群协同互补实时调度模型
b.多目标樽海鞘集群智能算法(MSSA)
图2情景S1-S3下多目标优化调度帕累托解集
(等效负荷波动RLF、发电效益HB)
S1:最小日负荷,S2:中值日负荷,S3:最大日负荷
图3情景S1-S3下优化调度方案和现行调度方案的发电量、储能耗电量
S1:最小日负荷,S2:中值日负荷,S3:最大日负荷
图4最大日负荷情景S3下优化调度方案和现行调度方案的等效负荷波动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1939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468
-
《时代技术》投稿全攻略:一位审稿499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60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3957
-
中科院已正式发布2024年预警期861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733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1138
-
2024年JCR影响因子正式发布121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391
-
SCI论文插图全攻略:从规范解析08-01
-
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经验是怎么样的呢08-01
-
掠夺性会议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呢?—08-01
-
SCI论文投稿费怎么交?202408-01
-
钢铁研究总院 23989
-
蚌埠市会展中心 24151
-
清华大学 21328
-
国际包豪斯科学出版社 21083
-
哈工大 2012
-
科严文化 1993
-
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会务组 1996
-
北京中科材联光电技术发展中心 8023
-
MDTT 1845
-
北京信息名址管理中心 22974
-
金都乐苑(北京)民族文化发展有限 22967
-
上海交通大学 8094
-
apise 24104
-
北京艾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7984
-
上海会务组委会 18310
-
辽宁省沈阳市文萃路 18052
-
河海大学江宁校区 2060
-
北京国宏经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18173
-
GTRS 8028
-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 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