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资讯 >> 科研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丛汶峰教授课题组揭示作物轮作协同“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5/11/01

文章导读
你是否知道,简单的作物轮作竟能让粮食产量、营养供给和农民收入集体提升20%以上?全球3663组田间数据揭示:豆科前茬可使后茬谷物增产20%,混作甚至带来60%的惊人增长。中国农大丛汶峰教授团队联合中外科学家,首次系统论证了轮作协同实现“产量-营养-收益”三赢的科学路径,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难题。从西非到中国,因地制宜的优化轮作可让农业效益提升超80%。这不仅是土壤的胜利,更是未来粮食安全的希望。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10月29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大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丛汶峰教授、张福锁院士,联合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荆晶莹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avid Tilman院士等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作物轮作协同提升产量、营养与收益》Crop rotations synergize yield, nutrition, and revenue: a meta-analysis)。

该文章源于团队30多年从事多样化种植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基于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理论,系统阐述并定量了作物轮作协同提升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饮食结构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通过农业系统转型同时实现粮食安全、营养均衡与农民增收,已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挑战。尽管作物多样化被广泛认为是可持续集约化的关键路径,但长期以来,从单一种植向轮作系统转型可能引发的产量-营养-收益三重权衡关系缺乏系统量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近50%耕地具备发展多样化种植的潜力,如何在区域尺度设计最优作物序列以突破生产瓶颈,仍是农业生态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

全球作物轮作效应

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全球3663组田间试验数据,首次在全球尺度上整合了1980–2024年间全球738个试验的观测数据,涵盖六大洲主要农业区,系统比较了轮作与连作在以下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在产量方面,轮作平均提高后续作物产量20%,其中豆科前茬作物提升23%,非豆科前茬作物提升16%。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丛汶峰教授课题组揭示作物轮作协同“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图1 全球不同生态区轮作增产效应及前茬作物效应

图2揭示了前茬作物的类别和物种对后茬作物产量存在显著影响。豆科作物作为前茬可使后茬谷物平均增产20%,而混作(不同功能组作物间作)效果更佳,可使后茬谷物产量激增60%。具体物种组合中,蚕豆作为小麦的前茬优于鹰嘴豆或豌豆,而棉花与玉米轮作也能相互带来很高的产量增益。这表明,科学设计轮作序列是缩小产量差距的关键。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丛汶峰教授课题组揭示作物轮作协同“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图2 轮作系统前茬作物类别或物种对后茬作物的产量效应

作物产量-营养-收益协同

图3从整个轮作系统(前茬+主茬作物)的角度评估了轮作的整体效益。与单一作物连作相比,轮作能协同提升总产量(+23%)、膳食能量(+24%)、蛋白质(+14%)及铁、锌等微量元素(+17-27%),同时使收入增加20%。研究发现了许多产量、营养与收益“三赢”的案例,但个别轮作序列(如从玉米连作转为大豆-玉米轮作)可能导致这些指标的下降,表明科学选择轮作模式的重要性。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丛汶峰教授课题组揭示作物轮作协同“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图3 相较单作,作物轮作通常能提升膳食能量、营养素供应及经济效益

全球区域轮作优化路径

图4从全球尺度评估了在主要农业产区,从当前主流种植模式转向优化轮作(或错误地转为单作)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作主导地区(如西非、南美),采用推荐的轮作模式可使产量、营养和收益提升超过80%;而在轮作普及地区(如欧洲),若从轮作退化为单作则将导致约20%的损失。凸显了因地制宜推广轮作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丛汶峰教授课题组揭示作物轮作协同“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图4 全球主要农业产区推荐轮作与单作体系在产量、膳食营养与收益方面的效益对比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丛汶峰教授、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荆晶莹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非科技小院Shingirai Mudare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梁政渊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avid Tilman院士、Zoe Sims博士,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David Makowski,瑞士联邦食品科技农业研究所、西湖大学Thomas Cherico Wanger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何雪清等共同参与工作。

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YFE0105000, 2022YFD190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1610)、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引智基地(1031-00100701),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农业大学高层次“杰出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学术资讯
近期会议

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CEPSSD 2025)(2025-10-28)

2025年电力系统与电器工程国际会议(ICPSEE 2025)(2025-10-29)

2025年第四届计算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SCAI 2025)(2025-11-14)

2025年设计、数字媒体与多媒体技术国际会议(DDMMT 2025)(2025-11-20)

2025年IEEE电路与系统前沿技术国际会议(FTCS 2025)(2025-11-21)

第一届光电材料与电子信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OMEIE 2025)(2025-11-21)

2025年船舶、海洋工程与应用技术国际会议(ICSOEAT 2025)(2025-11-24)

第二届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与设备国际学术会议(AECSE 2025)(2025-11-28)

第五届肿瘤治疗与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CTTM 2025)(2025-11-28)

2025年机械电子与自动化国际研讨会(ISMA 2025)(2025-11-28)

2025增强现实、智慧能源与制造技术国际会议(ICARSEMT 2025)(2025-11-20)

2025年大数据、图像处理与智能控制国际会议(BDPIC 2025)(2025-11-27)

2025年公共关系,社会学与经济管理国际会议(PRSEM 2025)(2025-11-5)

2025年金融投资与人力资源国际会议(ICFIHR 2025)(2025-12-29)

2025年金融、项目管理与产业创新国际会议(FPMII 2025)(2025-12-7)

2025年海洋工程、计算模拟与结构抗震国际会议(MECSSR 2025)(2025-11-19)

2025年智能船舶、自主导航与海洋工程国际会议(ISANOE 2025)(2025-11-26)

2025年机械工程与新材料国际学术会议(ICMENM 2025)(2025-11-24)

2025年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国际会议(ICMPIT 2025)(2025-11-9)

2025纳米技术与复合材料国际会议(ICNCM 2025)(2025-11-14)

小贴士:学术会议云是学术会议查询检索的第三方门户网站。它是会议组织发布会议信息、众多学术爱好者参加会议、找会议的双向交流平台。它可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预报、分类检索、在线报名、论文征集、资料发布以及了解学术资讯,查找会服机构等服务,支持PC、微信、APP,三媒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