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系牵头的交叉团队研发出个体化肺癌新模型助力肿瘤精准治疗
2024/05/08
肿瘤模型是肿瘤研究与肿瘤治疗评估的重要工具,也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关键限速因素。当下热门的肿瘤类器官模型存在缺乏肿瘤微环境和批次内一致性差等问题。如何快速精准构建具有异质性肿瘤微环境的个体化肿瘤模型是肿瘤研究与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日,清华大学机械系熊卓/张婷课题组、自动化系古槿课题组与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装成的交叉团队创新性提出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快速精准构建个体化肺癌类组装体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批次内一致性,体外重现了个体化肿瘤的异质性和微环境(包括免疫微环境),可精准预测临床病人药物的响应性(图1),为肿瘤个性化治疗和药物精准筛选提供了一个新模型,具有重要的转化应用前景。
图1.个体化肺癌类组装体模型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微量上样策略的液滴微流控技术和具有良好原代细胞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材料,解决了多种原代细胞共培养活性维持的关键问题,通过将肺癌患者来源的肺癌类器官(LCOs)和多种肿瘤微环境细胞包埋于水凝胶材料中,经流体剪切、光固化成型和快速培养形成类组装体模型(LCAs)。该技术可以对临床穿刺样本来源的微量细胞进行精准上样控制,类组装体模型可以直接冻存和复苏。
图2.个体化类组装体模型具有异质性肿瘤微环境,可预测患者药物响应
研究团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全方位证明了类组装体与对应体内肿瘤的相似性(图2),通过药物筛选实验和临床药物响应预测实验验证了类组装体可作为药物精准筛选和个性化诊疗的精准模型。
4月20日,研究成果以“一种具有异质性肿瘤微环境的患者特异性肺癌集合体模型”(A patient-specific lung cancer assembloid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tumor microenvironments)为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
清华大学机械系原博士后张艳梅(现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自动化系2020级博士生胡启帆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裴宇权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熊卓和自动化系副教授古槿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机械系和自动化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研究得到清华大学-丰田联合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支持。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新闻,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悉尼科技大学 23914
-
武汉金钥匙会务服务有限公司 23954
-
清华大学 24153
-
IEEE 国 际 学 术 交 流 24021
-
四川省重庆市西南大学 18006
-
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 24299
-
水利科研信息 2195
-
香港国际学术研究协会 24556
-
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1931
-
昆明理工大学 2023
-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睡眠促进中心 17951
-
浙江工业大学 18037
-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 7954
-
成夏 23043
-
AIEC学术交流资讯中心 24258
-
中国数字医疗网 24077
-
20927
-
湖南警察学院 18229
-
2018第二届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 22845
-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 2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