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外合作者对氧化的弧下软流圈地幔研究取得进展
2024/04/28
![]() |
图 全球弧火山岩和洋中脊玄武岩Cu/Zr的系统变化揭示弧下地幔比洋中脊地幔更氧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302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思宇博士研究生、杨阳副研究员、赵太平研究员与国外合作者在全球俯冲带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全球弧火山岩铜/锆比值揭示原始弧岩浆的氧化性(Oxidized primary arc magmas: Constraints from Cu/Zr systematics in global arc volcanics)”为题,于2022年3月23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k0718。
大洋板块的俯冲携带了大量S、Fe、C等氧化还原敏感的变价元素进入地球内部,驱动地球表面与深部之间的氧循环,对宜居地球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目前研究普遍证实俯冲带的弧火山岩相比洋中脊玄武岩更为氧化,但其氧化是来自“幔源”(俯冲板片对地幔楔的物质贡献)还是“壳源”(地壳演化过程的影响),尚存在争议。目前研究中的难点是,几乎没有能代表原生弧岩浆组成的火山岩,因此难以从根本上限定弧火山岩氧化的成因。
原生弧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决定了岩浆中变价元素S的含量,从而控制了岩浆中亲硫元素Cu的系统变化。基于此,该研究对全球十万多件弧火山岩样品数据进行了系统汇总和梳理,发现不同俯冲带弧火山岩中的Cu/Zr比在岩浆演化初期均保持恒定(图a),首次提出MgO > 6%的弧火山岩的Cu/Zr比保存了其原生岩浆的信息,记录了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地幔硫含量和氧化还原状态的系统变化。结合对弧下地幔硫含量的重新限定,该研究创新性地运用弧火山岩的Cu/Zr比识别出全球弧岩浆中变价元素S和亲硫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制约弧下地幔比洋中脊地幔更氧化(图b、图c),证实了弧岩浆氧化的成因来自于“幔源”。该研究为近十年来关于弧岩浆氧化成因的争论提供了新的限定,为理解地表与地球深部的氧循环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章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16
-
2025最新JCR分区及影响因子2461
-
好学术:科研网址导航|学术头条分641
-
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发布!770
-
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重磅发4295
-
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目录(202964
-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1619
-
2025年国自然正式放榜!08-27
-
SCI论文中的数据引用,如何避免08-15
-
EI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有什么本质08-15
-
国内期刊EI与核心有什么区别?三08-15
-
怎么查找前几年的EI期刊源?科研08-15
-
如何准确验证论文是否被SCI收录08-15
-
机械类EI期刊投稿全攻略:从实验08-15
-
SCI论文DOI号查找全攻略:学08-15
-
IAASE 21153
-
山东泓平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24018
-
上海容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8169
-
天津市塘沽区土地中心 17922
-
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 22935
-
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 23887
-
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1949
-
新疆边塞会议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17983
-
重庆医科大学 1932
-
湖北学而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8108
-
西安交通大学 18000
-
武汉理工大学 2056
-
fdcv 23237
-
香港机械工程师协会 1925
-
广州鑫亚展览有限公司 17922
-
Terrapinn Singap 21018
-
eeep组委会 23027
-
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17960
-
青岛佰意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8010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3069